金錢與工作(生存智慧)
目錄
第一編 洞 見 |
|
出版絮語
我們走近奧修,我們面對他的思想……
我們會懷疑,我們會震動,我們會輕鬆,我們會充溢愛心,我們會靜心下來……
1931年12月11日,奧修出生於印度,早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印度沙加大學哲學系,曾獲全印度辯論冠軍。以後在印度傑波普大學哲學系擔任長達九年的教授。他生前周遊印度各地和世界各國,從事學術講演。到目前為止,根據他的講演,整理出版了650 余種圖書,被譯成30余種文字,暢銷世界各地。他本人於1990年12月21日謝世。
奧修演講的主題可以概括為一個字:人。他始終關注於工業文明後的人類生存狀況,關注於人本身。他對落後的封建意識的審視,對資本主義物質肉慾的批判以及對人類終極關懷的追問,是獨特的、全身心的。他的演講親切、平等、近人,充滿智慧、幽默、靈性--我們從他的演講集中,精選了5種--"奧修智慧金言錄",奉獻給讀者。
作為一個偉人、一個思想家,奧修的思想有兩個鮮明的特徵:一是,他在提問和解答中詮釋他的思想;在奧修看來,現代人都是"問題中人",而提問和解答是現代人的重要生存方式。奧修堅持要求人們自己去體驗真理,而不是從別人那裡獲得知識和信念。二是,他反對過分依賴於理性(頭腦),提倡關注經驗(心的體驗過程)。對經驗的"體驗"來源於人的靜心,所以,奧修認為靜心是一件很美麗的事情,是現代人熱愛生活、勤奮工作、相互信任、充滿愛心、精神富有的動因。無疑,奧修的這種"靜心"思想,既帶有西方存在主義的烙印,又根植於東方神秘主義思想,尤其是中國的老莊思想。如果說,當代西方眾多思想家都在尋找現代文明中的心靈的"自然家園",那麼奧修則是積極創造這樣一個心靈的"自然家園"的東方思想家。這也是他的思想(著作),在西方各國、在東南亞一帶,引起很大震動的緣由。有人稱他是繼泰戈爾以後,印度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在當下,物質文明高度發展,金錢肉慾也伴隨日趨膨脹。對精神文明的呼喚和重構,已經為世界各國政府和社會各個階層所關注。奧修的思想(著作)之所以在東西方引起熱烈反響,恰好在這方面一定程度地顯示其獨特的、新鮮的、可供參照的社會批判功能。
誠然,奧修對生命的熱愛,對"存在"的關注來自於他個人的經驗,因而他的思想的缺陷和思想的矛盾也是無處不在的(如他思想中的虛無主義和唯心論傾向)。誠如奧修自己生前所忠告的,他不希望將他的思想強加於任何人,更不希望將他的思想變為我們的思想;他只希望:人們去分享他的思想,去感受他的經驗,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的存在方式,自己的"頭腦"和"心"--這也是我們編者所希望、所要提醒讀者的。
只有用審視的、批判的方式走近奧修,用分享、感受的方式進入他的思想,我們才能從他那獨特的、新鮮的、充滿矛盾的、與眾不同的思想中領悟存在的真諦。
在奧修的思想裡並沒有真理,只有關於真理或走向真理的思考線索,只有關於現代人"存在"的獨特體驗和新鮮經驗……
讓我們在理性的此岸,解讀奧修,分享他智慧的芬芳……
1995年12月
中譯本前言
風 人
讀這本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這本書談論的卻是很世俗的話題:工作與金錢。
人的一生離不開工作與金錢,而每一個人對待工作與金錢的態度又是千差萬別的。有差別,才有豐富;因為豐富,才需要選擇;因為選擇,才需要理想。
本書是從奧修許多演講錄中精選出來的,分六個部分。透過這32篇短文,我們可以感受到奧修對生活各個層面、每個角落的新鮮洞見和獨特體驗。尤其在物質肉慾日趨膨脹的今天,工作與金錢對生命存在具有特別的誘惑。從某種意義上說,工作與金錢是人生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工作能給予人內心的喜悅,金錢能給予人外在的滿足;工作是一種過程,金錢是一種收穫。但是無論工作還是金錢都不是生命存在的全部,只有當你理解工作與金錢對生命存在的觀照,你才會真正理解作為人--存在的真諦。
奧修在本書中傳遞了一個理念:不論你的工作好壞,金錢多少,你不應該犧牲生命存在的喜悅去換取功利的滿足。工作可以滿足功名的渴望,金錢可以滿足物質的慾望--兩者往往會讓我們喪失對生命存在意義的追問,所以,工作與金錢的誘惑是既美麗又可怕--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