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成為孩子

The Book of Children

第五章:給父母的建言

渾然忘我的快樂

  我很擔心我六歲大的女兒。她說她很快樂,但是我覺得她並不快樂。我覺得我就是無法使她快樂。

  你好像過於憂心了——過度的憂心可能會是一種危險。想要讓某人快樂的想法,是永遠不會成功的,它違反法則。當你想要使某人快樂,就會使他或她不快樂。因為快樂不是一種可以由別人給予的東西。你頂多可以創造出一種情境,快樂或許會綻放其中、或許不會綻放其中,此外是不可能的。

  看起來你好像想要她快樂,而太過於憂心了,並且因為你失敗了,變得不快樂,當你不快樂,她也不快樂。要讓人不快樂是很容易的,不快樂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就像一種病一樣。如果你不快樂,身邊和你有連結、和你相關的人,尤其是小孩,都會變得非常不快樂。小孩子非常敏感,非常脆弱。

  你也許不會說你不快樂,但這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小孩的直覺很強,他們還沒有失去直覺。他們還有比智力更深刻、可以即刻就感覺到的事情。

  智力是需要花時間的,而且智力會搖擺不定;它絕對沒辦法肯定你是真的不快樂,或者只是在假裝;說不定這就是你的習慣,說不定你的臉就是長這樣。智力永遠無法下肯定的結論。

  但直覺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它只是說出情況如何而已。小孩子是直覺性的,而且他們用一種很微妙、很心電感應式的方式在連結。他們不看你看起來如何,他們馬上就感覺到。

  有時候的情況是媽媽稍晚一點才感覺到,但小孩子在媽媽感覺到之前就感覺到了。媽媽也許不快樂,但她沒有察覺到。它還是從無意識進入意識——但是無意識和小孩子之間,有一條直接的通道。

  它要到達你的意識,必須穿過許多層的制約、經驗、智力等等,而且必須穿過許多檢查。這些檢查將會改變那道訊息,將它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詮釋;等它到達你的意識,也許已經和它原先的真相大相逕庭了。但是小孩子能直接通入。

  小孩子到某一個年紀為止,都深深地扎根在你身上;他們知道是怎麼回事。

  稍微放鬆一點吧。讓她和其他的小孩混在一起,讓她去玩,別去講什麼快樂不快樂的事。

  相反地,你自己快樂一點吧。她看到你快樂,她也會快樂的。快樂不是要去直接找尋的東西,它是一個副產品。你問「你快樂嗎?」的時候,小孩子會很困惑。事實上,他們不知道要怎麼回答——而我覺得他們是對的!當你問一個小孩子:「你快樂嗎?」它只會聳聳肩……你這樣問是什麼意思呢?

  小孩子只有在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快樂的時候,他才是快樂的,沒有人可以在意識到它的情況下快樂。快樂是很微妙的東西,只有當你在其他的事情裡完全忘記自己的時候,它才會出現。

  小孩子在玩,他很快樂,因為在這些時候,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他忘記自己了!快樂只有在你忘記自己的時候才會出現。當你恢復意識,快樂就消失了。

  舞者會快樂是因為舞蹈存在,而舞者忘卻了自己。歌手會快樂,是因為這首歌淹沒了他,而這個歌手已不復存在了。畫家在畫畫的時候很快樂。小孩因為在玩所以快樂——也許是玩很無聊的遊戲,只是在海灘上收集貝殼罷了,沒有意義,但是他渾然忘我。

  你有沒有看過小孩子在收集貝殼或石頭?看完那種渾然忘我的樣子……看看那種深刻的投入、完全忘記自己的感覺。這就是狂喜的特質、驚喜的特質、所有宗教體驗的特質。所有的小孩都是虔誠的,所有的小孩都很快樂,除非父母使他們不快樂。

  但快樂不是一種可以直接尋求的東西。做點別的事情吧,快樂就如影隨形了——它是一個果,不是一個成果。

 

自然一點,快樂一點

  即使我體認到父母對我所做的事情,我仍舊在對小孩坐著同樣的事情。許多次我的需要阻檔了她的需要。我似乎不能給她什麼幫助。

  要了解一件事——一般來說,不論父母對你做了什麼,都會變成一種根深柢固的模式。不論媽媽對你做了什麼,那都是你唯一知道要如何與小孩相處的方式。這是很自然的——沒什麼好擔心的——但你變得覺知了,這樣很好。

  不要試圖過份地補償,我想這就是你正在嘗試的。現在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你給的愛、給的關懷不夠——但不管你能給些什麼,那就是你能給的啊!你還能多給什麼呢?盡力做,但如果你到了極限,也不要因而沮喪,否則你的沮喪會傷害這個小孩。

  變得覺知吧,就這樣而已。當你做出一些舊有的模式,放鬆吧——別做!

  你現在一定有一些理想。你的媽媽沒有做到這樣的理想;現在你有這樣的理想,你必須這樣對你的小孩……所有的理想主義都是危險的。

  所以實際一點吧。不要創造出虛幻的東西,你現在一定是活在虛幻中。絕對不要和「應該」這兩個字生活在一起,要和「現況」生活在一起——這是唯一存在的東西。

  只要做自己就好了。接納自己吧!這些應該的字眼都具有譴責性。人們就是這樣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的。

  以前老一輩的人、以前的媽媽會認為,他們是在為孩子做很大的犧牲。他們總是在展示自己做了這個、做了那個。這是有害的,因為愛不該是一種道德責任,也不應該被談論。你愛是因為你快樂。你並沒有對這個小孩做什麼;你因為樂在其中,才做某件事。小孩並沒有被你施恩,他不用回報你。你很樂於當個媽媽,也應該要感激這個小孩。

  但是老一輩的人並沒有感激小孩,他們老是希望小孩會很感激,當他們發現小孩並不感激的時候,他們便感到很灰心。

  現在,你走到另一個極端了。

  自然一點吧——這些極端主義的論點都不好。在以前的年代裡,小孩會怕父母,現在是父母怕小孩!輪子轉動了,恐懼還是一樣的恐懼,而親密關係唯有在恐懼不存在的時候,才能存在。愛唯有當恐懼不存在的時候,才有可能存在。

  有一件事要讓你和大家知道:小孩和媽媽之間的關係,是永遠不可能完美的——不可能。總是會有一些問題存在。你改變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將會出現,因為這種關係就是這樣。

  愛這個小孩就行了,剩下的交給存在吧。你是人類,有人類所有的缺陷和侷限,所以現在你能怎麼辦呢?

  小孩已經選擇你當她的媽媽了——這不只是你的責任而已,也是小孩的責任。許多女人隨時準備授精,而她特別選擇了你,所以這不只是你的責任而已——這也是小孩的責任。

  自然一點、快樂一點吧!和小孩一起跳舞、愛這個小孩、擁抱這個小孩。

  不要帶著任何空想,別聽專家的話。他們是世界上最會惡作劇的人。只要聽你的心就好了。如果你想要擁抱,就擁抱吧。有時候你想要打這個小孩,那就打吧。別因為某位偉大的心理分析師說不行,你就很擔心,他是何許人能支配你呢?他的權威是哪裡來的?

  有時候生氣是好的。小孩子必須學習他的父母是人,也會生氣。如果你生氣,小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有生氣的自由。如果你從不生氣,小孩子會感到有罪惡感。要怎麼對這個一直都這麼甜美的媽媽生氣呢? 

  媽媽一直試著要很甜美的樣子,結果她們的味覺不見了——她們變得像糖精一樣……創造出一種人工糖尿病。別光只有甜美而已——有時候苦、有時候甜,隨著心情變化而變化。讓孩子知道媽媽有她自己的心情和感覺——她是人,就和他一樣。

用愛彌補

  自從女兒出生之後,我常常對九歲的兒子生氣得不得了。我不這麼愛他。

  這麼做吧:每當你生他的氣,就進去房間裡,別對他發脾氣;相反地,把你的憤怒發洩在枕頭上——打枕頭啦、咬枕頭啦。試個幾次,你會很訝異的:這會改變你和孩子的關係。問題並不真的在於愛或不愛。如果你不愛他,那麼不生氣就會更重要。如果你愛他,那麼生氣就是可以忍受的,因為你用愛來彌補,但如果你不愛他,你的怒氣就真的不可原諒。你知道我的意思嗎?

  如果有愛,對,那麼怒氣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你會去彌補:你生完氣之後會更愛他,這樣就沒有問題,小孩會了解的。但如果你不愛這個小孩,然後又生氣,這真是不可原諒。

  你所需要的,就只是怒氣的表達而已。它在你體內累積,他只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你身邊找不到別人發洩,所以發洩在他身上。小孩子通常會成為代罪羔羊,因為他們很無助。你也許曾生丈夫的氣,但是他不無助。你也許曾生爸爸的氣,但是他不無助。這些憤怒被累積起來了,現在全都被導向這個無助的小孩身上。

  所以讓它成為這個月的一個規則:每當你生他的氣,就把他留在原地,自己進房間打枕頭、丟枕頭、咬枕頭。五分鐘之內,你會感覺到憤怒消失了,而且會感覺到在這陣怒氣過後,你對這個小孩有很多的慈悲。所以只要用一個月的時間,試試看,然後就很簡單了。這個月的時間需要你努力,因為這個習慣會說:「對小孩發脾氣。」頭腦會說:「對枕頭生氣很蠢,你瘋了。」一旦你看到它的美——沒有人會受到傷害、憤怒被釋放了,你對小孩感到慈悲,愛也將會出現。

  當你說不愛這個小孩的時候,你的了解是不正確的。如果你不愛他,就不會這麼生氣了;這兩件事情是互生的。

  生氣不過是顛倒過來的愛、酸掉的愛,如此而已。它必須被扶正,那它就會變成愛了。所以恨和生氣並不真的是愛的相反。愛真正的相反是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如果你不愛這個小孩,就會無動於衷——誰管他呀?我的感覺和這個小孩無關,這和你先生、你爸爸、你媽媽有關。

  想想這個小孩吧:他毫無理由地因你生氣而受苦。他現在無法冒險讓自己跟你生氣,因為他知道他會被擊潰、會受更多苦。他將繼續壓抑他的憤怒,而這個怒氣早晚會被發洩在別人身上。如果他可以找到一個女人,他將會虐待她。如果這個女人很有權力——女人總是很有權力,他就無法折磨這個太太,改去折磨他兒子。他會去想辦法找一點藉口,然後必須發洩。如果他沒辦法發洩在小孩、太太身上,那就發洩在傭人身上或是辦公室裡——如果他是當老闆的,就會發洩在他下面的人身上。這樣很沒道理,因為事實上他想折磨的人是你,但是他沒辦法。事情就是這樣進行的。

  憤怒、仇恨、嫉妒一代傳一代,各種毒素都持續累積,上一代的人把他當成遺產傳給下一代,於是人類的重擔一日勝過一日。不要這樣對待小孩,因為你會毀了他一輩子,而他並沒有哪裡對不起你。

  只要試一個月的時間,你會很驚訝的:這一個月將會把整個模式改變了。

 

生命就是如此

  我和我先生在教養兒子方面有衝突,他想要嚴格一點,我想要有愛心一點。

  讓他做他的,你繼續做你的吧;沒問題的。小孩兩者都需要,因為生命就是如此:如果小孩只得到愛,他會受苦;如果他只得到嚴厲,也會受苦。他兩者都需要。這就是爸爸和媽媽的功能:媽媽應該繼續給他愛,這樣小孩就知道愛有存在的可能,而爸爸則保持嚴厲,這樣他就知道生活不是這麼簡單的。生命就是如此!

  刺存在,玫瑰也存在,孩子必須準備好面對兩者。世界將不會是媽媽,也不會是一場辛苦的奮鬥。如果你只不斷地給他愛,他會變成軟趴趴的。當生命以現實之姿出現,他將會崩潰,因為他在等媽媽,而她不在;生命不會理他的。然後他會感激爸爸,因為生命數次把他推出門外、對他大吼大叫,這時候他知道自己應付得來,也準備好面對這個了。

  小孩子必須準備好面對柔軟和剛硬、陰和陽。不管情況是什麼,他都有能力回應。如果生命很嚴苛,他也可以剛硬;如果生命很有愛心,他也可以很有愛心。他不會固定是某個樣子。不過如果只有爸爸在訓練他,他就會固定於此,變成一個很剛硬的人、一個完美的德國人,但永遠沒有愛的能力,也永遠無法去接受愛,因為他不知道愛是什麼。他會是一個軍人,隨時有作戰的準備,準備好殺人或是被殺。這將會是他唯一的邏輯,他不認識其他的東西。這也是很危險的。德國的情況就是這樣,幫助希特勒的就是這個。兩次世界大戰證明了德國的母親們都應該有再多一點愛心,而德國的父親們把紀律執行得太嚴苛了。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都因為德國而受苦的緣故。

  所以,如果小孩只有爸爸在管的話,隨時都會變成某個希特勒的犧牲品;這很危險。如果都是媽媽照顧的話,小孩會變得太印度化了,每次一有爭執,他就會逃走,會投降,在開戰之前就投降了!它會變成一個奴隸。

  這兩個方式會讓他有一種固定的樣子,但一個真的很有活力的人,是沒有固定的樣子的。它是流動的:當環境需要他堅硬如鋼鐵的時候,他可以前進、剛硬;當環境需要他像玫瑰一般柔軟、纖細的時候,他也可以軟化。

  這整個寬廣度都可供孩子的意識所用,這樣他就可以輕鬆地前進。所以,兩者都是好的。

 

做爸爸,也做媽媽

  我身為父親的責任是什麼?我將和太太分居,三個兒子跟我住,女兒則跟媽媽住。

  要做的事很多,因為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你的責任就更重大了。你必須既當爸爸也當媽媽。其實這對你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成長。

  當你只是一個爸爸的時候,最內在的核心並沒有涉入,只有表層涉入而已。爸爸是一種表層的東西,是機構性的,並不自然。父親只存在於人類的社會裡——社會把它創造出來,它並不是一種天生的本能,而是一種制約。當女人變成了母親,極有意義的事情就發生在她身上了,但是變成父親的男人,身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對女人來講,那簡直是新生。出生的不只是小孩而已,媽媽也出生了。媽媽生下小孩,小孩生下媽媽。

  當媽媽生下小孩,這是生命。當他看著小孩的眼睛,也看入自己的存在裡。當小孩開始成長,她也和小孩一起成長。

  所以到目前為止,你一直是一個爸爸而已,這是一種責任,但是投入的東西並不多。現在你將是兩者,你必須是兩者——你也是媽媽。如果你可以當小孩的媽媽,那就別管什麼責任不責任的了——責任會被盡到的。開始以當媽媽的角度來思考吧,變得更女性化、更有接受性……你將必須越來越不像個爸爸,越來越像個媽媽。這對你來說將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會是很大的蛻變。

  如果你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搞不好可以透過它達到很棒的三托歷(譯註:心靈之頓悟)。透過它,你的內在將達到一種調和的狀態,將會存在於你的內在——你內在的男人和女人、你內在的陰和陽將會開始會合、結晶。不久你就會喪失你是什麼人的概念——你是男人還是女人——因為你更有母性了,而你還是一個父親。這可以是一個具有神奇蛻變力量的情況。

  我一切的努力總是要給你一個洞見,不管你處在什麼情境下,都可以成為成長的時刻。所以試著用像是母親的眼光來看你的孩子吧,如果你沒辦法二十四個小時都這樣做,那麼起碼做幾個小時;因為這是截然不同的。

  當你做爸爸的時候,你會想要支配小孩,你會想要把他們變得像你一樣。當你做媽媽的時候,你會想要給他們作自己的自由。

  你可以在腦海中做某種計劃——日落時你就當媽媽,直到日出。你可以整個白天都當爸爸,整個晚上都當媽媽。女人比較像是夜晚,她在沒有對你吹氣、沒有觸摸到你的情況下,包圍著你、吞沒你、淹沒你。當夜晚包圍著你,你甚至觸摸不到它。它存在,但彷彿又不存在。它是透過不存在而存在的。

  因此你當媽媽的時候,盡可能地不存在吧。別試著去證明什麼,只要成為一份幫助就好了——這也是很間接的。別用責任的角度來思考,要用你內在成長的角度來思考。一旦你用責任、職責的角度來思考,你就已經開始焦慮了,就已經失去一個很大的機會,你踏錯步了。

  責任——你感到有重擔壓著;職責——你覺得不做不行。「盡責任」是髒話,是三字經。愛,而非責任。你享受,你愛。

  同時這個情況發生了,好好享受它吧。有一天,你會感激你太太,她離開了,讓你當一個母親,否則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不只在這個情況裡——在生命中的每一個情況裡,都一定要試著去找出一個方法,使它能為成長所用、使你能透過它來做自己。

  還要深深地靜心——這會讓你夠強壯,足以面對這個情況,並且從中成長。

 

相同的對待

  我先生和我想分開了,但是我們都很擔心我們的女兒。

  她會了解的,因為她還是可以見到爸爸,這點是沒問題的。有這麼多的小孩子……小孩子的理解心很強。如果你很悲苦,她也會感到很悲苦;如果她看到媽媽很快樂,幾天之內她就會了解一切都很美、都沒有錯。你認為是為了她才感到悲苦,而她會因為你而處在悲苦的狀態下,因為小孩子一直處於同情母親的關係裡。如果她看到你快樂,她將會把一切都拋諸腦後。這不是她的戀情,而她也沒有選擇別的小孩、收養別的小孩。

  沒問題的——問題在你身上。你內心深處想要看到她悲苦,這樣就可以帶給你先生更多的悲苦:「看看你對這個孩子做了什麼。你這樣對我,然後又這樣對她,你竟然還覺得很高興、樂在其中。我們要毒死你的喜悅。」

  千萬別毒死人家的喜悅,因為當你毒死別人喜悅的同時,也正在毒死自己健全的存在,因為不管你是怎麼對待人家的,都會受到相同的對待。

  試試我的方法吧:放下這一切,去跳跳舞,跟女兒說:「這真是太好了——他自由了,我自由了,這真是太美了。」

  我對小孩的了解是:他們極富理解心。他們無辜地被扯進父母間的爭執,他們被拉進去了。媽媽想要拉攏他,爸爸想要拉攏他,小孩的生活就變得很悲慘。不久他就變成一個政客了:他對爸爸說一種話,對媽媽說另一種話。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他就支持媽媽,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他就支持爸爸。他必須這樣搞政治。因為他夾在兩個人中間。所以別搞出這樣的東西來,那沒有意思。它會了解的,小孩子很快就忘了。

 

別把他推開

  我和我兩歲大的兒子之間有點問題,因為他老是戀著我。

  不要把他推開,不然他這輩子都會變得很負面。千萬不要把孩子推開。

  盡可能地愛他。有一天他自己會離開,屆時你也不要執著。這些都很自然……就像是果實成熟了,會自動從樹上掉下來。懷孕到了九個月,孩子就會自動離開子宮。這也一樣——他長大了,開始去找其他的朋友。有一天他會找到一個太太,把你拋在腦後。

  所以別擔心了,只要愛他就好了。如果你可以愛他,有一天他將不只忘記你,還能夠原諒你。現在就讓他黏著你吧,他需要你的溫暖、你的愛。別把他推開,否則他會停止成長。小孩如果被媽媽推開,就會覺得自己被拒絕了。千萬不要拒絕他,隨便他吧。這是很自然的。他是這麼無助,所以會黏你,他不是戀著你。等他成熟了、夠強壯了,他就會開始前進,那時別強迫他不要前進。讓他去吧。

 

死亡的事

  女兒在問我死亡的事,她想知道死了以後會往哪裡去。

  這樣很好,所有的小孩都對死亡有興趣,這是自然的好奇心。可是與其回答他們……所有的答案都是不實的……

  所以千萬別回答——說你不知道就好了,說我們有一天會死,到時候就知道了。每當你有回答不出來的事情,就讓這成為一種默契。

  當小孩問你一件事情,而你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接受自己的無知吧。父母總是認為接受自己不知道是有害的,我們在小孩面前的形象會瓦解,事實上恰恰相反。遲早小孩會發現你一直都不知道,但你還是回答了,而且回答得彷彿你知道一樣。等到事實被認清的那一天,小孩將覺得你一直在騙人,所有的尊敬就消失了。遲早小孩子會發現父母和別人一樣無知、沒有力量、在黑暗中摸索,但是他們假裝了——這種假裝是很有破壞力的。每當你有不知道的事情,就說:「我不知;我正在追尋和探索。」

  死亡是那些你無法談論的東西之一,除了一件事以外——我們回家,回到我們的來處。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從某個不為人知的源頭而來,也會回到那個不為人知的源頭裡。死亡使這個循環得以完整,但是這兩端,開始和結束,都隱藏在奧秘中。

  就像小鳥從窗戶飛進房間裡,在那裡拍了幾秒鐘翅膀,然後又從另一扇窗戶飛出去了。我們只知道小鳥在房間裡的那一段時間,我們不知道牠從哪裡來,不知道牠去了哪裡。我們唯一知道的是那一小段時間、兩者的中間,小鳥在房間裡的時候。

  而這便是整體生命的狀態。我們看到小孩出生了,小孩進來了——從哪裡來的沒有人知道。然後有一天這個人死了,小鳥飛走了。生命恰恰在生、死之間……一段小小的旅程。

  讓小孩去覺察這個奧秘吧。與其給他一個答案,讓小孩去覺察他身邊的奧秘孩比較好,這樣小孩就會開始覺察更多的驚嘆、更多的驚奇。與其給他一個直接的答案,去創造出一份探詢還比較好。幫助小孩有更大的好奇心,幫助小孩多去探詢。與其給他一個答案,倒不如讓小孩問更多的問題。如果小孩的心開始探詢,那就足夠了;父母只能為小孩做到這樣而已。然後小孩會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自己的答案。我們忘記生命一直是未知的——像「X檔案」一樣。我們活出他它,而它一直是未知的。人類的知識已經有很大的進展了,每天都有很多東西被知道;千萬頁的研究報告不斷地被添入人類的知識裡,千萬本書不斷地增加。但根本的東西仍舊一樣。在這根本的東西面前,我們既謙卑又無助。

  所以,幫助她愈來愈能感覺到奧秘吧。

 

讓他去吧

  我在擔心六歲大的兒子,他在做一些我不喜歡的事,像是打架、乞討、說謊。

  別擔心——以後他就不需要參加團體了!這樣很好。這正是他們應該去打架、大吵大鬧、表達意見、不真實的時候;這會讓他忠於自己。這些東西將會消失;如果被壓抑的話,它們就繼續存在。它們只會因為被壓抑而存在,否則當它們的季節過去,便消失了。

  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孩子氣,因為童年未曾被容許過。所以即使是四、五十歲甚至七十歲的人,都可能會耍脾氣。一見小事就能讓他很沮喪,他可能會變得很不成熟。只要一點小小的驚嚇、一點難過,他就無力承受了。他未曾被容許去活出他的童年,那個未被活出的童年便一直徘徊不去。

  要永遠記住一點,把它當成一個基本的規則:被活出的東西,就結束了;未被活出的東西,就一直延續著,它想要被活出來。有些東西小時候很好,當童年不再,這些東西就變得很危險了。比如說,他尖叫是可以理解的,大吼大叫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他四、五十歲了,還在尖叫、大吼大叫,這就令人難以理解了;連他自己也會感到難為情。

  這是為什麼世界上有很多心理團體在成長的緣故。團體是需要的,尤其是因為基督教的緣故。基督教一直教導壓抑,兩千年來的壓抑,以及高尚的基督尊嚴的想法,所以沒有人被容許……。這些東西會一直留在你的內心深處,它們在等:如果有機會,它們就會爆發,如果沒有機會,這個人就會想辦法一直找機會。他也許會喝醉,然後幹出一點事來。他被原諒,大家說他喝醉了,他也可以說:「我喝醉了,對不起。」

  人們打仗、去看謀殺片。看謀殺片的喜悅在哪裡?讀偵探小說的喜悅在哪裡?這是一種感同身受的喜悅:你不能做的事,正透過別人來做,你感同身受。你認同謀殺者或是被殺者,你覺得很刺激。為什麼人們竟然跑去看鬥牛呢?為什麼人們竟然去和動物打架、去狩獵呢?這看起來似乎非常殘酷而無謂。但是他們需要;有個東西想要被表達出來,他必須找一個方法。

  你沒看過足球賽嗎?——打架是如何爆發的。這兩隊和這兩隊人的朋友開始打架,一團混亂。在足球賽裡耶!這真的很愚蠢,但卻不斷地發生。這就是他們未被活過的童年。

  讓他去吧,不要怕。你的害怕來自於你的壓抑,而不是因為他的緣故。你一直都被壓抑,從未被容許去做這些事,而他被容許了。你的內心深處一定覺得有一點嫉妒,也害怕會不會出差錯。你一直都被教導這些東西是錯誤的。

  讓他去吧。這樣他會成長,他會有超越童年的成長。當他成熟,將真正地成熟。他將永遠不需要面質、完形、心理劇這些東西。這些他全都自己活過了,當你可以真正的活,它就會走得很深。心理團體是一種被創造出來的、人造的情境;它只不過是一種替代品,很貧瘠的替代品。

 

差錯源自於父母

  我的小孩身上有一些我不喜歡的特點。

  如果你有時候在小孩身上發現到一些你不喜歡的東西,就看看自己的內在吧,你會在那裡找到;它自小孩身上反映出來。小孩只是很敏感的回應體;小孩只不過在吸收你、重複你所做的事、模仿你而已。如果小孩身上出現了什麼差錯,與其把它加諸在小孩身上,倒不如直接加諸在你身上,你會感到訝異的:小孩就自動地放掉它了。小孩不只是依賴母親得到身體上的食物而已,他在每個地方都很依賴她——靈性上的食物亦然。所以如果你變得寧靜,小孩會跟隨,他會在不知不覺中學起來。如果你變得有靜心的品質,他也會變得有靜心的品質。

  每次父母在抱怨小孩的時候,並沒有覺知到自己在做什麼,因為我的觀察是如果小孩子哪裡出了差錯,一定是源自於父母。幾乎永遠是這樣:他有百分之九十九源自於父母;小孩子年紀愈小,比例就愈高。當孩子稍稍長大一點、開始進入社會,那麼他也跟其他的人學,但幾乎有百分之九十源自於父母。所以,不論你想要小孩子變成什麼樣子,你就自己先變成什麼樣子吧,寧靜、有慈悲心、有愛心、喜悅,你會很訝異,變成那個樣子的同時,小孩子也開始吸收那些特質。如果他可以吸收寧靜的話,對他來說會是最棒的。

 

犧牲是不好的

  我的小兒子是一個很美、很豐富的孩子,但我覺得他要求我付出過多的精神,而且他需要很多的關注。我在罪惡感和犧牲自己中掙扎。有可能找到平衡嗎?

  有,有可能。只要了解一件事。如果你讓他予取予求,他們可能會變得很專制,真的可以剝削你。這於你有害,對他們也不好,因為你一旦容許自己被剝削,也必須給出超越你底限的注意力和愛,而你也開始感覺到受不了了,便會想辦法報復。以後小孩子會長大、走入世界,這個世界不在乎他,而他會一直期待每個人都這樣對待他。他的期待會令人難以負荷,也會帶來挫折。到時候他就會譴責你——而且這是很合情理的——他說:「我爸爸害了我。」

  給他愛,但你不要被支配。這個區別很微妙,必須加以了解。當你想要他愛的時候就給他愛;當你不想給,就算了吧,因為你不是為了滿足兒子的慾望才存在的。而且你會給他立下錯誤的示範,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的小孩。

  永遠都要記住——犧牲是不好的,因為你將永遠無法原諒你的小孩。

  但是不能叫他負這個責任,他並不警覺,沒那麼有覺知。你比較覺知,你的責任更大。給出你的愛,但不要被支配,小孩的理解力是很強的。

  有一次我到一個朋友家住,夫妻倆要出去,跟我說他們的小孩在家,要我照顧他。我說:「讓他玩吧。」他從樓梯上跌下來,受傷了。

  他看著我,我像個佛一樣坐在那裡。他看著我,很仔細地觀察了一番,心想:「沒用的,要哭要泣都沒意思,因為這個人幾乎像是雕像。」他開始玩……

  半小時以後,父母回來了,他開始哭。我對他說:「這沒有道理,現在又沒有問題。如果你痛還是哪裡受傷,也都已經過了半小時——你應該之前就哭才對。」他說:「那有什麼用?我知道你不會理我。我必須等啊!」小還是很實際的。

  所以從現在開始,對這件事稍微警覺一點。這十天的時間都不要容許他強迫你,他會了解的。

 

你仍舊是一個個體

  小孩子也可能很會操弄人。他們學習到錯誤的策略,然後一輩子反覆那些錯誤的策略:在太太身上、在先生身上、在小孩身上。一旦你容許他們操弄你,他們就會得寸進尺,知道你在他們的掌握之中。況且每個人都渴望享受權力,每個人都想當老闆。

  他們會啜泣、會哭喊,讓他們哭吧,千萬別管他們。然後他們就會從中學習到:尊重別人的自由。

  媽媽也是一個女人、一個個體。為人母不是你的全部,只是一部份而已。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有很多女人(尤其在西方)都很怕當媽媽的緣故。這個女人不再有自由了。她一為人母就玩完了、陷入糾纏中,還要為小孩子的問題煩惱,以致她絲毫不能擁有自己的空間。再說小孩子想佔有她,佔有慾是很天生的東西,我們一出生就帶來這個疾病,想要佔有、緊握、抓住、捨不得放棄。

  很多女人都很害怕當媽媽;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的方法在於了解為人母是你的一部分,它和你是不能畫上等號的,你仍舊是一個個體。而這個個體性不應該被任何理由犧牲掉,什麼理由都一樣——不管是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夫、為人父,這個個體性都不該被犧牲掉,因為其中有很多了不起的東西。

  為人母不是一個二十四小時的工作。告訴小孩:「當我在照顧你的時候,我就是在照顧你。當我在做別的事的時候,我就是在做別的事。我不想同時做這些事情。」你將會幫助他們變強壯、幫助他們有所領悟。在他們的人生裡,等他們長大以後,他們會很感激你,你也永遠不會覺得生氣。開始在這幾句話著力吧。小孩子很脆弱也很強壯,他們會堅持,不會輕易讓步,因為他們知道你——你一直屈服於他們,所以他們不會輕易地放棄。但是在兩三個禮拜內,他們就會了解這女人已經改變了,她已經不再是從前的那個女人了。

 

極端總是不好

  我很擔心小孩不吃飯,這可能會讓他得支氣管炎,我也擔心他和其他小孩子相處的方式。

  我想問題是出在你身上而不是他身上!

  你好像過度擔心他了。有時候這也會讓他心裡感到緊張。仔細地照顧他,但擔心並不是照顧。擔心是具有破壞力的,對你有破壞力,對他也有破壞力,因為他如果覺得你太過擔心,會開始有罪惡感;這可能會導致支氣管炎、氣喘。他也許會開始吃得比較少,也許會開始懲罰自己。

  掛慮沒什麼不好,但過慮就不好了。極端總是不好;在中間是好的。你過度保護他了,也可能讓他感覺快窒息;支氣管炎和氣喘正是這樣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感到他快要窒息了,氣喘就會發作……而這就是你正在引發的。

  你的出發點並不壞,但是這樣做不好。

  讓他有自己的空間吧。愛他,但是給他自己的空間。他有自己的生活。只要給他更多的自由,氣喘就會消失。讓他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不要試圖過份引導他。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愛他、給他自由,而愛是給予自由的——唯有如此它才是愛。

  所以放掉你的掛慮、放掉你的擔心吧。這說不定是你用來逃避自己的方式。你掛心他,便可以逃開自己的煩惱。這變成一個很好的理由,一種合理的藉口,你可以逃開自己內在的混亂——你可以去掛心他。有好幾百萬人都在做這樣的事。小孩子變成代罪羔羊。你可以把所有的問題都加諸在他身上。

  如果你身邊沒有人,如果沒有人讓你擔心,你就必須去面對這些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吧,它們必須被解決。

  你「投資」在他生病、有麻煩的話……如果他非常健康,你要怎麼辦呢?你就必須面對自己了。所以你在無意識的深處,想要他保持現在的樣子。而他會感覺得到,小孩子有很強的直覺。他會感覺得到,也會滿足你的慾望。他還能怎麼樣呢?他會滿足你無意識的慾望,會讓你保持忙碌,但是他的生命就被糟蹋了,同時你也錯過了面對自己的機會。

  我感覺你有某個很深的問題要解決——也就是你的愛。所以不要把一切都投注在他身上,去找一個男朋友吧,找個朋友吧。

  這樣的情況常常有,媽媽跑去繞著小孩打轉,她說:「我還能怎樣?我沒有空談戀愛——我沒有時間。」不行,你必須走入自己的生活,好讓他可以得到多一點空間。

  把他當成大人來尊重吧。每一個小孩都必須以和大人相等的層級來尊重。

  首先,給他自由,別讓他窒息。這就是他的氣喘想像你表達的,這是一則訊息。不要強迫他吃東西,否則它會抗拒。沒這個必要!小孩餓了自己會知道,他餓了就會吃。如果他不餓,那就不用吃。沒有小孩會一直餓下去的,這是很自然的事。

  如果有一天他一餐沒吃,也不用擔心;沒關係的。偶爾度個假也不錯,就讓他不吃吧。等他真的餓了,就會用跑的過來!很多媽媽都強迫小孩子吃東西,而她們這麼做的同時,很多東西就被破壞了。

  一旦她們破壞了小孩子自然的胃口,他就會變得完全沒知覺了。他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肚子餓、什麼時候不餓。動物是不挨餓的,動物餓了就吃,不餓就不吃,牠也沒有媽媽在照顧、沒有人在引導。小孩是動物,完全的動物。

  讓他去吧!一個月內,他就會照自己的意思來吃東西了。不管他喜歡吃什麼,都讓他吃吧。不要把小孩應該如何養育的計畫和知識用在他身上,如果你有什麼指導手冊,統統都燒掉!因為西方人有指導手冊,他們閱讀、試著按照那些學富五車的人、專家所說的做。根本就沒有這個必要——自然就夠了!給他自由吧:讓他動,讓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三個月內你的問題就會消失,但是你必須處理自己的問題。

  當媽媽太過於掛慮小孩,表示她試著在小孩身上同時找到孩子和先生。這很危險!你應該開始去找一個朋友。這會讓你的心思從他身上移轉,這會救了他!

 

幫助孩子變強壯

  我覺得小兒子很強壯,但是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很強壯。在某些情況下,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讓他強壯吧!你為什麼會擔心他的力量呢?這樣很好。他必須很強壯,而媽媽必須柔軟,只有這樣他才能成長為一個個體。如果他很柔軟,而媽媽很強壯,他將會被扼殺。很多人的情況就是如此:媽媽太強壯,而他們太柔軟,或者媽媽不容許他們變得強壯,然後他們一輩子都圍在媽媽的身邊打轉。就算他們老了,媽媽死了走了,他們還是抓著媽媽給他們的控制,在深層的心理,他們是依賴她的。這變成一種病態,然後這人會開始把太太當成媽媽看待,沒有媽媽他就活不下去,他需要有人當他媽媽。

  因為有這樣的傾向,所以乳房變得十分重要。藝術家不斷地畫乳房、雕塑家不斷地雕塑乳房、詩人不斷地寫乳房,這似乎是一種很強烈的偏執。基本上這只暗示了這些人仍舊在追尋母親,乳房即代表母親。如果小孩能免於媽媽,乳房就會從詩裡、電影裡、畫面裡消失。它們會佔有適當的比例,會變成身體自然的一部分。現在好像不是女人擁有乳房,而是乳房擁有女人,女人好像是次要的了。這是一種非常病態的情況。

  小孩必須很強壯,所以幫助他變強壯吧。對你來說會很難應付,因為他愈強壯,就會給你帶來愈多的麻煩;如果他很虛弱,則不會有麻煩。但是人在生活中必須強壯:生活帶來麻煩、生活是有風險的,它是一種挑戰。如果他既呆鈍又乾癟、死氣沉沉,他就會坐在角落裡,不會給你絲毫的不便,但這樣的話他就沒有活力了。如果他有活力,會給你帶來很多問題。你必須面對他們,這就是為人母的意思:面對那些問題。你面對它們的同時也會成長;你給他自由和力量的同時也會成長。媽媽和小孩一起成長。

 

用愛來加以平衡

  我會對我的小孩大叫,我擔心這一點。她有時候讓我很緊張,所以我對她大叫以制止她。

  沒關係,不用擔心你大叫的事——完全不用。這是很自然的。你只要記住一件事:要用愛來加以平衡。

  有時候人就是想要大叫——小孩可以理解,因為他們自己也大叫。這真的是他們的語言。如果你覺得怒火中燒而不大叫,小孩會對這樣的情況感到很困擾,因為這超越了他可以理解的範圍。他可以感覺到……你給人的感覺是在大叫,而你沒有大叫;你甚至還在微笑、在控制。這讓小孩感到十分困擾,因為他覺得媽媽正在騙人——騙人是他們永遠不會原諒的。

  他們隨時願意接納真相。小孩子以感覺為準,他們是非常實際的。

  所以你想叫的時候就叫吧。唯一要記得的,就是用愛來加以平衡,也瘋狂地愛吧。當你對他們大叫,也必須愛他們,用完全相同的瘋狂方式,抱他們、和他們一起跳舞。他們會了解媽媽是很野的,也知道因為媽媽愛他們,她也有對他們大叫的權利。如果你只大叫,而沒有很強烈、很熱烈地愛他們,那就會有問題。所以問題的出現並不是因為你大叫,它的出現是因為你沒有用愛來平衡它。

  當孩子做錯事來找你,他已經準備好被打、被甩巴掌。如果你不甩他巴掌,他的期待就沒有被滿足,會很失望。如果你用力打他,也沒有錯,只是應該很溫暖,而不是很冷酷——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唯有處於壓抑的情況下,才會冷酷地打他、甩巴掌。

  比如小孩子幹下什麼事,而你壓抑了憤怒。這本是一個溫暖的時刻,如果你打他、對他大叫,一切本來都會很溫暖、很有活力,但你卻壓抑了。後來當小孩什麼也沒做的時候——六小時過去了,他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了——你忘不了;你已經把它壓抑下去了。現在一切都冷卻了,你找一個藉口:「你沒寫功課!」這是很冷酷的,你在報復。你必須做點什麼,否則沒辦法擺脫他。

  你找到一些合理的藉口。大叫不合理智,但很自然。你會找到一些不自然卻很合理的藉口——他功課還沒寫、衣服髒了,或是今天還沒洗澡。現在你很生氣,但你的生氣是冷酷的。你也許能夠擺脫掉他;這也是很醜陋的。

  就像在吃冷掉的菜一樣——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把它消化掉,它對胃來講並不好消化。

  小孩子搞不懂的,所以溫暖一點吧。別聽心理學家一直在說的那些話——百分之五十是垃圾,他們已經毀掉了世界上許多美好的東西。現在媽媽和爸爸都在讀他們如何管教小孩的手冊。真是愚蠢哪!你當了媽媽就知道如何管教了,不需要跟別人學。自然就好了。

  沒有貓會去參考如何抓老鼠的手冊,牠跳起來就抓了。牠是貓,這樣就夠了!不需要證書、不需要顧問。你是媽媽——完畢!你的母性會處理的。如果你很自然,它將自己找到平衡。

  有時候也要唱唱歌、跳跳舞,因為你有一個這麼美的小孩。有時候抱抱他,讓他緊緊地偎著你,讓他感覺你的身體和他的身體。他是你身體的一部分,需要你的溫暖。有時候握著他的手,在屋子裡跑來跑去……去游泳。有的時候帶他去洗澡,光溜溜地站著,兩個人都光溜溜地站著,站在蓮蓬頭下面,這樣他就會很明白媽媽是自然的,不論她做什麼都是對的。

 

愛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的小孩變得很無法控制、無法掌握。我該怎麼辦呢?

  那就隨他們吧!

  放鬆點。一旦他們看到你完全放鬆下來了,也一點都不擔心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就會自己變得很冷靜、很通情達理。控制小孩最好的方法是……如果你可以稍微變得有點混亂,他們就會變得很節制。跳一跳、跳舞、唱歌,他們就會開始想說:「我們的媽媽怎麼了?她是瘋了還是怎樣?」然後他們會開始想說:「如果被鄰居知道了,他們會怎麼想呢?」他們會開始控制你,要你安靜下來!

  控制他們最好的方法是:你愛做什麼就做什麼、讓他們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你會感到訝異的。即使是很小的孩子——屢試不爽——如果他們看到沒有人在照顧他們,而且他們還要照顧媽媽,就會變得很安靜、很有紀律;他們開始扮演父母的角色。讓他們來問我:「情況變得很難處理,要怎麼控制我們的媽媽?」所以,別擔心!

  他們只不過是嬉皮罷了!

 

笑聲即是祈禱

  我們的小孩如何才能保持不嚴肅的樣子?

  教她多笑一點。你和她玩的時候,就讓笑聲的氣氛包圍著他。如果你能避免嚴肅,你的責任將會完成。小孩子是被嚴肅壓垮的。確實年紀比較大的人比較嚴肅,小孩子比較有笑聲,但是不久他們也開始模仿了,覺得笑聲好像是錯的。而且年紀比較大的人在他們的心裡創造出一種印象,保持嚴肅、安靜、平靜是很好、很高尚的。這是錯誤的,因為小孩一旦失去和笑聲的連結,要再重新得回那份連結會很困難。這麼多的心理治療被需要,即使是這樣也很難找回你的童年。這麼多的宗教被需要。事實上,世界根本就不需要宗教的存在。

  如果容許小孩子自然、容許小孩子笑、有樂趣、不做作,宗教就完全不需要了,教會也完全不需要了。人們會無宗教而虔誠,人們會無教會而虔誠。他們的一生都會是一種崇拜,因為笑聲即是祈禱。

  小孩子一失去樂趣,死亡就壓實了;接近三歲的時候,小孩子開始死去。這就是為什麼人即使老了,還會記得童年曾經有一處天堂——童年即是天堂。一種失落了什麼的感覺延續著——伊甸園失落了,亞當被趕出去了。

  每當你有小孩,就有一座伊甸園在身邊。請不要強迫他變得嚴肅,相反地,你和她在一起的時候,應該放下你的嚴肅。笑吧,變成一個小孩。如果你能幫這些忙,她會成長為一個很美的人。

 

生命的真相

  我們應該把所有生命的真相都告訴小孩子,而不管他們的年紀嗎?

  這在幾世紀以來一直是個問題——要告訴小孩什麼、不要告訴小孩什麼。過去的策略是不要告訴小孩生命的真相,盡可能地拖延,因為人們非常害怕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真相」這幾個字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它把一個單純的東西隱藏掉了。為了不要提到性,甚至為了避免「性」這個字,他們便弄出這個譬喻:「生命的真相」。生命的什麼真相?——這完全是為了不要提到有關性的東西。

  過去人類都活在欺瞞中,但小孩遲早會發現的,而且他們會用十分錯誤的方式發現。因為沒有一個合適的人願意告訴他,他們必須自己去做他們的工作。他們會蒐集、會變成偷窺狂——而他們會降格為偷窺狂,都是你們的責任。他們從一切錯誤的來源、從不堪的人身上蒐集資料,他們一輩子都抱著這種錯誤的概念,而你正是肇因。他們這一輩子的性生活,也許被他們蒐集到的錯誤資訊影響了。

  現在世界上錯誤的資訊氾濫到了極點,即使是那些你認為知道得比較多的人亦然。即使是你的醫生,他對性也沒有真正的認識,不認識其複雜性。他應該知道才對,但是連醫生都生活在迷思中;他們對事物的認識也來自菜市場。沒有醫學院把性當成一門獨立的科目在教——這麼一門浩瀚、有影響力的科目,卻什麼都沒有都沒有教。對,醫生是知道性的生理學,但是生理學不是一切,它還有更深的層面存在:有心理學、有靈性層面。有性的心理學、也有性的靈性層面;生理學只是表面的,這方面一直有很多研究在進行,而且我們在這個世紀所知道的遠勝於以往,但是這份知識還沒有普及。

  人們很害怕,因為以前他們的父母也很害怕,而這份害怕就開始傳染。你必須告訴你的小孩這方面的事,這是你對他們的義務。你也必須誠實。

  「媽,我們的食物是上帝給的嗎?」

  「沒錯,芭芭拉。」

  「聖誕節的時候是不是聖誕老人把禮物給我們的?」

  「沒錯。」

  「那我生日的時候,好心的仙女會帶禮物來嗎?」

  「嗯。」

  「弟弟是白鶴送來的嗎?」

  「是啊。」

  「那爸爸待在這裡到底要幹什麼?」

  誠實一點比較好!但我不是叫你訓小孩一頓話,不管他們願不願意,你都開始誠實一番。現在也有這樣的——另一個極端——尤其是在西方,因為心理學家一直說要說實話。不管小孩有沒有問,大家都一直說實話。這也是不對的。等一等吧!如果小孩問了,那就誠實;如果他沒問,就沒有必要說,因為他還沒有興趣。

  吃晚餐的時候,老人幾乎嗆到了,因為他八歲的小兒子問說:「爸爸,我是從哪裡來的?」

  爸爸羞澀地說:「噢,我想對你來說是時候了,我必須做一個男人之間的談話。晚餐後我會告訴你小鳥和蜜蜂的事。」

  小孩說:「什麼小鳥和蜜蜂?隔壁街的小法蘭奇跟我說他是從芝加哥來的,我只是想知道我是從哪裡來的!」

  所以,等等吧。他們自己會問的,你不用這麼急。也不要嘗試用什麼方法來騙小孩,這樣可能會很危險。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