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源頭,談禪

RETURNING TO THE SOURCE,TALKS ON ZEN

江夏堂譯

第四章:假設我的手一直是這樣的?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上午在佛堂

  日置默仙住在丹波的一座寺院裡。一位信徒來抱怨他的妻子太吝嗇了。一天,默仙去探望這位信徒的太太,在她面前握起一隻拳頭來。

  這位太太驚詫地問道:「你這是什麼意思?」  

  默仙問道:「假設我的手一直是這樣的,始終不變,你管它叫什麼?」

  這位太太答道:「畸形。」

  接著,默仙又在她眼前將手伸開並問道:「假設我的手一直是這樣的,始終不變,你又管它叫什麼?」

  這位太太答道:「還是畸形。」

  「只要你多瞭解這點,你就是一位賢內助。」默仙說完就走了。自此之後,這位太太變得非常賢慧,不僅節儉,也懂得施捨了。

  最偉大的藝術是達到一種平衡,一種所有對立面之間的平衡,一種所有極性之間的平衡。不平衡是疾病,平衡是健康。不平衡是神經質,而平衡是幸福。

  我聽說穆拉·納斯魯丁去看他的心理醫生,他喋喋不休地談論他的痛苦和煩惱,最後得出結論:我害怕。我好像有點神經質了。心理醫生微笑著說:「納斯魯丁,如果這是真的,那麼你必須慶倖和感激你的神經質。」

  納斯魯丁感到很震驚。他說:「什麼?——為我的神經質而慶倖?為什麼?」

  心理醫生說:「因為這是你唯一正常的事情。」

  神經質不僅是納斯魯丁的正常症狀,而且也是其他所有人的正常症狀。頭腦必須是神經質的。神經質不是一種疾病,神經質就是頭腦本身,所以神經質是無法治癒的。如果頭腦還在那裡,神經質就一定會像影子一樣跟隨著它。因此所有的精神病學都失敗了。最多,它可以讓你變得正常,但正常不過是正常的神經質——像其他人一樣的神經質,不是以你自己的方式,只是沿著大眾線路走,不是一條個人線路。在精神病院的人有私人型的神經質。而你有一個普遍型的神經質。這就是為什麼你不能被發現,你和其他人一樣。人們在瘋人院裡試圖達到自己的神經質風格。他們是個人主義者。這是唯一的區別。必須如此,因為頭腦本身,頭腦的功能,是神經質的。試著去理解這一點。

  頭腦永遠不處於中道——不能。當你處於中道時,頭腦就會消失。頭腦始終是處於極端狀態——不是這樣就是那樣。這就是為什麼頭腦將世界分為白色和黑色,分為生和死,分為恨和愛,分為朋友和敵人。現實世界兩者都不是,既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世界是某種灰色的。一極是白色的,另一極是黑色的,就在黑與白融合成為一體的中間地帶,這就是現實。但頭腦以兩極分化去看待,它說:要麼這是真的,要麼這是假的。我還沒有遇到過不含謊言的真理。我也沒有遇到過在某種意義上不含真理的謊言。

  謊言中包含著真相的碎片——這就是它們起作用的原因。否則,謊言怎麼會起作用?為什麼人們要這麼撒謊?——謊言裡有真相的碎片。你不能編造一個絕對的謊言,不可能。你也不能談論絕對真相,這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麼老子不斷說:如果你一開口說話,你就已經進入了謊言的世界。真相不能說。你說的那一刻,其中的一部分必然是謊言。

  存在沒有非此即彼之分,它沒有二元性。它是一種能量,從這一端流向那一端。河流的兩岸在下面連在一起——它們是一塊土地的一部分。它們在你看來是兩塊,因為你沒有進入河流中,你也沒有走到最底部。兩岸並不是兩個,它們屬於同一片土地。但是為了讓河水流動,因此河岸它們看起來就像是兩個。而存在就像兩岸在河流底下的相匯合,而頭腦只是在看表面。所以頭腦說:我在這個河岸的,而你在那個河岸。你反對我。如果你是朋友,那你就和我在這個河岸,如果你在那個河岸,那你就是敵人。但這兩隻翅膀都屬於一個地球。頭腦不能看得這麼深。頭腦是表面上的現象——因此有二元性。而存在是一個,它不可能是別的。不可能會有兩個存在,只有一個存在。但由於你活著的節奏——你吸氣和呼氣。那吸氣和呼氣就像你的河流流淌的兩岸,但事實上你兩者都不是。

  吸氣進來,呼氣出去,它給出了一個節奏——兩條河岸。如果你不局限於某一極端的話,這種節奏是很美的。甚至在呼吸中,頭腦也總是在選擇。很少發生這樣的情況,你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呼氣和吸氣都維持一樣平衡的人——很少。如果你到達了一個你可以呼氣和吸氣,並保持在中間的狀態,你將達到覺醒。就像你現在這樣,你只吸氣,你從不呼氣。身體呼氣並迫使空氣排出——你再次吸氣。只要觀照你的呼吸——你更關注吸氣,你不斷吸氣。呼氣只是留給身體去做。身體將空氣呼出,你再次吸氣,因為在內心深處你認為吸氣是生命,呼氣是死亡。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事實,因為孩子出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吸氣。

  生命從吸氣開始運作。因此,你將生命與吸氣聯繫起來。而一個即將死去的人最後所做的事情就是呼氣。你不可能在吸氣時死去,對嗎?所以在內心深處,在潛意識中你覺得呼氣是死亡,吸氣是生命。你緊緊執著於吸氣。而如果你執著於一個極點,你將成為一個頭腦。呼氣、吸氣——安住於中間狀態,不要選擇。不簡擇。不要在對立面之間選擇——安住於中間。因為如果你選擇一個對立面,你就會變得不平衡。不平衡就是神經質。

  然後你就會執著於一極,而生命是一種節奏——它需要另一極。它兩者都不是,它既不是聲音也不是靜默,它是兩者都是。靜默是一極,聲音是另一極,而生命只是這兩個極之間的節奏。不簡擇!

  如果你簡擇了聲音,你會沉迷於聲音、噪音和外界。你會變成一個外向的人,因為聲音是外在的。內在是靜默。如果你簡擇了靜默,你會變成一個內向的人。然後你將完全封閉在自己的生命中。你將不斷地往內深入,而那種深入將不是一個節奏,因為你已經否認了另一個極點。相反,這種運動將是一種死的停滯。你將被它困住,你不會欣喜若狂。有了靜默和聲音,你只需在這兩極之間移動,因為你兩者都不是。你只是安住於中間狀態——你是節奏。我的左手和右手都是我,聲音和靜默都是我,生命和死亡都是我。不要緊緊地抓住。呼氣、吸氣——兩者都是我。

  如果你緊緊地抓住一個極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是一種神經質,因為你該如何處理另一個極點?——它就在那裡。而無論你是否選擇,你都必定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你怎麼能停止呼氣?而如果你停止呼氣,你將如何吸氣?看看這個美麗的地方:你呼氣——在你呼氣的那一刻,你已經為深吸氣創造了一個環境。當你吸氣時,你已經為深呼氣創造了一個環境。反面事實上不是反面。它怎麼可能是相反的呢?吸氣取決於呼氣,呼氣也取決於吸氣。它們怎麼會是敵人呢?怎麼可能有任何對立呢?它們是朋友,它們不是敵人。它們在玩一個遊戲,在遊戲中它們看起來是對立的,但在內在深處他們是同一個陸地。

  不要選擇愛來對抗恨,因為那樣的話,你會有麻煩——因為那樣的話,你要將恨放在哪裡?恨就在那裡,和愛一樣是你的一部分。安住於中間狀態。允許仇恨有它自己的方式。允許愛有它自己的方式。你只是安住于中間,如實觀照,不要走向極端。如果你走向一個極端,你將如何對待另一個極端?你就會變得恐懼另一個極端,而另一個極端會來。因為你所選擇的東西不能獨自存在——它取決於另一個極端。

  你愛上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然後你變得害怕仇恨,憤怒和衝突。但你該怎麼做?——它們一定會來的。你所謂的愛取決於它們,它不能獨自存在,它是一種節奏。需要相反的相互支撐。

  你見過只有一個河岸的河流嗎?生命是一條河流,而頭腦試圖以單邊河岸的方式流動——這就是神經質。有高峰,也有低谷。有高的時刻,也有低的時刻。不要執著于任何高峰,否則,低谷會發生什麼?你見過沒有低谷的高峰嗎?

  去喜馬拉雅山——山峰越高,山谷就越深。在珠穆朗瑪峰附近,存在最深的山谷——它只能存在於那裡。只有這麼高的山峰才能容得下這麼深的山谷,而且有一種平衡。山谷的深度必須與山峰的高度相同。它們互相平衡。看一棵高大的樹直插雲霄。而樹根是隱藏的,但樹根的深度是一樣的:如果樹高一百英尺,樹根就必須深入到地下一百英尺。否則,拿什麼支撐這棵樹?什麼能支撐這棵一百英尺高的樹?如果這棵樹只選擇了它的高度並試圖拒絕樹根,它就會死亡。這就是你一直在做的。這是整個人類一直在做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整個人類都在萎縮,塌陷了。一切都出了問題,因為你只想要處於高處的時刻。

  人們來找我,他們說。昨天我還欣喜若狂,現在我很低落。你必須要這樣做。什麼會支持狂喜?什麼會支持高峰?高峰不可能單獨存在——這個低谷必然會隨之而來。

  注意觀察大海中的波浪。波浪越高,尾流就越深。一刻你是波浪,另一刻你是隨之而來的空洞的尾流。享受這兩者——不要沉迷其中。不要執著於其中一個:我想一直居於峰頂上。這是不可能的。簡單地看一看事實:這是不可能的。它從未發生過,也永遠不會發生。這根本是不可能的,這並不是事物的本質。那麼該怎麼辦?

  在高峰出現的時候盡情享受,然後在低谷到來的時候盡情享受低谷。低谷怎麼了?低谷有什麼不好?它是一種放鬆,高峰是一種興奮,沒有人能在持續興奮的狀態中活著。你會發瘋的。這就是為什麼當你愛一個人時,你必須恨同一個人。但不要害怕恨,接受它吧。如果你愛得很深,你也會恨得很深。如果你愛得不深,你就不會恨。當夫妻停止爭吵時,愛就消失了。如果你看到一對夫婦完全沒問題,那麼就意味著這是一對死的夫婦。愛早就消失了。他們不再吵架,也不再相愛。現在不再有山谷,也不再有高峰。

  愛人吵架——只有愛人可以吵架,他們依賴吵架。他們知道沒有什麼不對,因為當他們爭吵時,他們創造了一種情境,以便更深入地進入愛。這是一種節奏。如果你曾經是一個情人,這是一件難得的事情,你知道就在性行為之前,如果你們一直在爭吵和生氣,試圖要殺死對方,然後你們性行為,那麼高潮有一個高峰,是一般狀態下永遠無法達到的。因為當能量離你越遠時——恨意味著能量離你越遠——會有一個點,你們已經遠離了對方,就像你們戀愛前一樣。只是同樣的點又來了。你們是兩個個體,完全獨立的,所有的交流都中斷了。你們又成了陌生人,不知道對方是誰。這就是你們處於愛中時的情況。如果你不逃避,你會再次處於愛中——整個浪漫,一個新的蜜月。而如果你不能一次又一次地獲得蜜月,愛情就會變得陳腐。它將只是一個死東西。你將不得不像一個負擔一樣背負著它。

  這就是婚姻存在的原因。婚姻是由狡猾和世故的人,即數學家發明的。在婚姻中,沒有高峰,沒有低谷。你只是在平地上移動。你從未處於愛中,沒有任何麻煩。婚姻是安全的,不是愛情。婚姻是一種算術,它不是浪漫。它是由一個狡猾的人所發明的。他們只是停止一切爭鬥,憤怒,仇恨的可能性。他們只是簡單地阻止所有危險情況和不安全的可能性。婚姻永遠是一件好事情:從來沒有達到可以暢快跳舞的高峰,也沒有達到可以暢快哭泣的低谷。但一個不知道暢快跳舞的人,不知道暢快哭泣的人,根本就沒有活過。

  一個人應該笑,一個人也應該哭。哭與笑是兩個岸,需要平衡。事實上如果你笑了,你也會哭。哭又有什麼錯呢??眼淚是美麗的。如果你笑過,如果你笑得很深,眼淚就會變得非常美麗。它們攜帶著……它們帶著一些笑聲,因為在這兩岸的深處是一個,而不是兩個。一極是歡笑,另一極是眼淚,一極是笑,另一極是哭,但在內在深處,它們是連在一起的。如果你全然地笑了,你也會全然地哭,而且都是美麗的。全然是美麗的。但如果你執著於一極,你將永遠不可能是全然的。當你哭泣的時候,你執著於笑,你試著微笑,試著強顏歡笑,因為你不想這樣哭泣和流淚,這很糟糕,這很難看,你強顏歡笑。眼淚在眼裡,但你卻強顏歡笑。這個微笑是假的,這是神經質。當身體想哭泣而你卻微笑時,這就是精神分裂症。這就是分裂的開始,一個人就是這樣被分裂成兩種人格。全然性喪失了。記住,當你強顏歡笑的時候,它永遠不可能是全然的。

  如果你緊緊地執著於一個極點,你就會變得害怕全然。你不能全然地哭泣,你怎麼能全然地笑呢?這就是為什麼捧腹大笑從世界上消失了。你不知道什麼是捧腹大笑——當你不僅笑,而且是捧腹大笑了。整個身心都在震動,不僅僅是你,而且從頭到腳所有部位都在笑。那笑聲是瘋狂的,因為你全然沉浸於其中。

  看看這個世界的荒謬:只有瘋子才是全然的。而你很害怕,因為你很清楚地知道你抑制了眼淚,所以如果你笑得很深,眼淚可能會流出來。而且它發生了。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很多次了,如果你一開始就笑得很徹底,你就會覺得眼淚快要流出來了。你感到困惑——為什麼眼淚會來?眼淚來了,因為你一直在壓抑它們,你從來沒有允許一個全然的整體。現在你全然地笑了:被壓抑的需要表達,被壓抑的也在流動,被壓抑的在尋求一個時刻,門是開放的——它在流動。

  當你打開門時,請記住,敵人也會和朋友一起進入。如果你只想讓朋友進來,那是不可能的。那麼你將不得不關上這扇門,使敵人無法進入。但這樣朋友就不能進入——它被關閉了。如果你深深地觀照到,朋友和敵人是同一個人,如果你拒絕敵人進入,朋友也被拒絕了。如果你說我不會哭,你就是在說我不會笑。如果你說我不去恨,你就是在說我不去愛。如果你說我不會變得低沉、沮喪和悲傷,你就是在說:我不會變得快樂。我不會成為快樂的人。這兩者是一體的,所以你不能選擇。你可以簡單地意識到並安住於中間狀態。當你安住於中間狀態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這兩個都是你的翅膀。

  想一想這種情況:如果一隻鳥用一隻翅膀飛翔,會發生什麼?如果我能完全地,徹底地移動到我的右翼,我將會癱瘓。左翼將完全癱瘓。如果左翼癱瘓了,你認為右翼還能活著嗎?如果左翼癱瘓了,右翼怎麼可能還活著?它們活在一個相互依存的環境中——甚至不是依賴,它們生活在一個一體的環境中。你能說你的右翼在哪裡結束,你的左翼從哪裡開始嗎?分界線究竟在哪裡?——沒有分界線。它是一個圓:左翼進入右翼,右翼進入左翼。它們是一個圓。

  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他們製造了陰陽太極圖。它是一個運動狀態的圓,這個圓存在於每個維度中。男人不僅僅是一個男人,他也具有女性的某些品質。女人不僅僅是女人,她也具有男性的某些品質。有些時候,女人是男人,有些時候,男人是女人。而你變得恐懼:我不應該是個女人。我不是一個娘娘腔,我是一個男人,我不應該具有任何女性品質。這在全世界已經灌輸了好幾個世紀了。即使對小男孩你也會說:不要娘娘腔。真是無稽之談!你甚至開始毒害一個小男孩:你是一個男人。要表現得像一個男人——不要像一個女孩子。男孩的右邊是男性,左邊是女性。女孩也是如此。如果這個女孩開始表現得像個假小子,大家都會害怕。如果她開始爬樹,你會說:你在幹什麼?你是個女孩子!表現得像個女孩子。女孩子從不應該這樣做。她們只玩布娃娃。只玩過家家和玩積木造房子。

  我曾和一家人住在一起。我朋友和他的妻子去了某個地方,三個小孩在玩耍。兩個人在房間裡玩,最小的一個就坐在靠近門廊的臺階上。所以我問他:「你為什麼不一起玩?」他說:「我也在玩。」但我一直在看。說:「你就一直坐在這裡,在外面的門廊上。」他說:「是的,因為我是那個即將出生的孩子。他們在扮演爸爸媽媽,而我在等待合適的時機。」

  女孩們玩「過家家」。男孩子不應該那樣做。你創造了一種分裂。你從一開始就創造了分裂。然後,男人和女人都不是全然的,因此男人總是活得半心半意,不再具有某些女性特質。這就是為什麼男人不允許哭泣。只有女人會哭。男人似乎比上帝還更聰明。為什麼男人的眼睛裡會有淚腺?如果男人不該哭泣,那麼上帝似乎是個傻瓜。他繼續不斷給男人眼睛裡淚腺,你從不哭泣,你從不使用你的淚腺。你也不能笑,因為那一半是癱瘓的,你不能動。而女人不應該大聲笑,這看起來不是女性的,看起來不像淑女。那麼這一半男性的也就癱瘓了。

  記住,你們兩個都是!記住這一點:無論你在哪裡看到一個相反的極性,你都是兩者,兩者都不該被選擇的。你們兩者都是,你們必須接受並享受這兩者。而這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如果你是一個男人,有時候移動到另一個極性,僅僅是女性化,也沒有什麼不對。就像女人一樣哭泣——它是如此地美麗,如此地放鬆。這真是一種祝福。像女人一樣哭,像女人一樣流淚,像男人一樣笑——這是一個如此偉大的現象。因為當你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時,你就會變得全然了。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學事實上幫不了什麼忙,因為他們一直在接受這種分裂。即使是佛洛德也和其他任何人一樣,是一個被壓抑的人格,有時甚至壓抑得更多——非常緊張。似乎沒有人是放鬆的。如果你是放鬆的,就不需要靜心,因為靜心是藥用性的——它是藥。如果你是健康的,就不需要它了。而我還沒有遇到一個不需要靜心的人。這意味著整個人類都生病了,整個地球是一個龐大的醫院。

  試著去觀照它。當我說試著觀照它的時候,是需要去觀照你自己的內心。不要向右或向左看。我在跟你說話,你要明白整個要點。如果你能觀照到你分裂的整個要點,那麼就什麼也不需要做了。幫助這個分裂不斷下去的能量被簡單地放下了。慢慢地,從極端走向中間。因此,佛陀稱他的道路為「中道」MADHYAM NIKAYA,因此,孔子說他的道路是「中庸」之道。

  據說孔子在經過一個村子的時候,他問一個村民:「你所在的這個鎮上有什麼智者嗎?」村民說:「是的,我們有自己的智者。」孔子說:「你稱他為智者的原因是什麼?你能說說嗎?」那人說:「是的——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甚至從他的房子裡出來,他都會停下來,考慮三次,考慮是否要出來。」孔子說:「三次?三次就太過分了。一次是不夠的,但三次就太過分了。兩次就行了。」

  你明白到重點了嗎?他說。只要中間的就可以了。一次是不夠的,三次又太多了,你已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有些人不願意思考一次。這些人就是人們常說的愚癡者。天使畏懼處,愚人敢闖入。這些人是愚癡者。但是,一個人如果思考三次,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愚昧再次從另一個極端進入,因為極端就是愚昧。他又是愚蠢的。人們可能會稱他們為聰明人,因為他們是第一種類型的愚癡者,而這個人正好相反。但與一個愚癡者相對,你就會成為另一種類型的愚癡。與第一種類型愚癡相對,你怎麼能成為一個聰明人呢?無論是走向這個極端,還是走向那個極端,都是愚蠢的。所以孔子說。只要在中間,兩次就可以了。這一點必須記住,因為這就是這個禪宗故事的全部要點。試著去領悟它。

  日置默仙住在丹波的一座寺院裡。一位信徒來抱怨他的妻子太吝嗇了。一天,默仙去探望這位信徒的太太,在她面前握起一隻拳頭來。

  這位太太驚詫地問道:「你這是什麼意思?」  

  默仙問道:「假設我的手一直是這樣的,始終不變,你管它叫什麼?」

  這位太太答道:「畸形。」

  接著,默仙又在她眼前將手伸開並問道:「假設我的手一直是這樣的,始終不變,你又管它叫什麼?」

  這位太太答道:「還是畸形。」

  「只要你多瞭解這點,你就是一位賢內助。」默仙說完就走了。自此之後,這位太太變得非常賢慧,不僅節儉,也懂得施捨了。

  禪宗不相信教學,而是相信情境。這個日置默仙本可以說話,可以進行長篇大論的佈道,但他沒有做這樣的事情。他只是走到那個女人面前,在她面前握緊拳頭。他創造了一個情境。

  情境是一種存在的現象。光是說,教是不行的,因為說和教都是針對頭腦的。即使頭腦被說服了,也不會有任何結果。你很清楚這一點。你對許多事情都深信不疑,但你仍然繼續做著相反的事情。你確信憤怒是有毒的,但這對你有什麼影響嗎?無論你說憤怒是否有毒,你仍然會不斷繼續憤怒。並在憤怒之後懺悔——一次又一次地複複著同樣的現象,你感到完全無助。頭腦知道憤怒是錯誤的,但透過它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你很清楚什麼是錯誤的,但這並不能改變你的生命。你很清楚什麼是正確的,但這並沒有進入你的存在。它始終是頭腦中的東西——一種信念、一種爭論、一種合理化。它始終是知識,但永遠不會變成領悟。領悟意味著你已經通過你的整個存在學會了它,你已經通過一個存在的情境學會了它。它不是僅僅透過語言給予的。所有的師父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創造情境。在某種情境下,你必須採取行動。在一個情境中,你的整體性被召喚,被挑戰。

  這個女人一定很震驚。「這個覺醒的師父在做什麼?多麼愚蠢的事情啊!」他一句話也沒說,只是來提醒一下。他在她面前展示了一個緊握的拳頭,她一定很震驚。在他沒有說一句話的狀態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他一次機會也沒有給那個頭腦進來。整個女人都受到了挑戰——她一定已經準備好戰鬥了。一定有事情要發生了。」這個人好像瘋了。然後他問了一個問題。

  默仙問道:「假設我的手一直是這樣的,始終不變,你管它叫什麼?」

  這位太太答道:「畸形。」

  這是一種認知,她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整個情境表明這是畸形的:如果你不能張開你的手,如果它總是閉合的,這就是一種畸形。

  而這樣的畸形已經發生在你身上。你不能呼氣,你只能吸氣:這是一種畸形。你不能給予,你只能擁有:這是一種畸形。你不能分享,你只能不斷地持有。你不斷地持有一切——你不能分享它。你已經完全失去了分享的語言,但這是一種畸形。一個貪婪鬼是一個畸形的人。他已經完全失去了他身上能夠分享的東西。他持有,持有,再持有,而這種持有只是變成了一個墳墓。

  如果你不能分享,為什麼還要持有?如果你不能愛,為什麼你還要活著?如果你不能欣喜若狂,你還在尋找什麼?而狂喜是透過一種平衡來實現的:你擁有一件東西只是為了分享它,那麼擁有就不是醜陋的。那麼你就只是在等待分享它。

  事情發生了:兩個僧侶在旅行。一個僧侶相信放棄一切,所以他不攜帶一個銅板。他反對金錢,絕對反對——他不會碰它。傍晚時分,他們來到一條河邊,不得不過河,這條河非常寬闊。他們不得不請渡船者將他們送至對岸。渡船者要收費。另一個僧侶是個囤積者,無論他能得到什麼,他都會囤積。他是個吝嗇鬼。他們兩個人之間一直在爭論什麼是正確的。一個會堅持說:錢是沒用的。它是污垢——正如所有苦行僧所說,這是無稽之談。另一個人會堅持說:錢?——金錢就是生命。沒有錢你甚至活不下去。它不是污垢。他們的爭論一直沒有結束。擺渡者要錢。吝嗇鬼說:現在,你會怎麼做?我有錢。我可以去對岸了,去鎮上,你就得呆在這裡。這是一個荒涼而危險的地方。現在你怎麼說?另一個僧侶只是笑了笑,什麼也沒說。當然,這位朋友也為他付了錢。

  他們過完河之後,那對銀子嗤之以鼻的人說:現在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因為你將錢給了渡船者,所以我們才得以到另一邊。如果你吝嗇的話,我們就會死在對岸。你放棄了錢,所以我們才來這一邊。現在我們安全了。我一直都在說,錢必須放棄。現在你明白了!」爭論又回到了同一點上。誰是正確的?

  兩者都是錯誤的。記住這一點,在爭論中,雙方都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錯誤的地方,爭論就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世俗的人是錯誤的。其他世界的人和世俗的人一樣都是錯誤的,否則爭論不可能持續幾個世紀,幾個世紀。貪婪者是錯誤的,放棄者也是錯誤的。佔有者是錯誤的,放棄者也是錯誤的。在某處有一個中間點,你只需看到金錢是必要的,放棄金錢也是必要的。囤積金錢是必要的,而分享金錢也同樣必要。如果你能在囤積和分享之間創造一種平衡,那麼你就達到了領悟的可能。

  因此,不需要支援或反對,只需要試著去領悟。無論哪裡有對立面,永遠記住不要選擇一個對立面來反對另一個。你將會是錯誤的。你選擇哪一個並沒有什麼區別。對我來說,處於極端就是錯誤。兩個僧侶都是錯誤的,但我不在那裡。他們一定是還在其他機構的某個地方爭論——同樣的爭論,因為這類爭論不能得出結論。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說:有上帝,沒有證明什麼。有些人說:沒有神,他們也沒有證明什麼,因為神既是存在的,又不是存在的:生命和死亡,積極和消極,存在和不存在。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無法證明任何東西。雙方一直在爭論。千百萬年過去了,沒有一個結論是通過哲學論證得出的。你可以繼續下去。如果你有聰明的頭腦,你可以不斷繼續下去。頭腦永遠不會得出任何結論——它無法達到。它選擇了其中一部分,而另一部分也被捲入其中——你不能否認它。

  那些說上帝不存在的,如果他們真的認為上帝不存在,那又何必去費心呢?但他們更麻煩:他們不斷地爭論,他們寫大部頭著作,他們用他們的整個生命來證明上帝不存在。多麼愚蠢的行為啊!如果上帝不存在,你為什麼要浪費生命去證明它?

  我認識一個人,他三十年來一直在寫反對上帝的文章。他來看我,說:我想和你討論一下。我告訴他:不可能。無論你說什麼,我都會說「是」。他說:無論我說什麼?你什麼意思?——三十年來,我一直試圖證明上帝不存在。我告訴他:上帝存在或不存在並不重要,但你為什麼要為此而浪費你的三十年?現在誰會還給你?世上沒有上帝,所以你甚至不能要求祂再給你一次生命。但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這是一種執念,一種神經質。如果上帝不存在,乾脆放下這個想法。你只是離開它。」他說,「我必須證明這一點來說服別人。」但如果上帝不存在,那就讓別人去相信好了。你為什麼擔心?他很擔心,非常擔心。上帝存在一種來自消極極點的執念。

  然後還有一些人不斷證明上帝是存在的。他們也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如果上帝是存在的,就活在於祂的存在中!如果上帝不存在,那就活在祂的不在中。為什麼煩惱?

  但不是這樣的,當頭腦選擇一個極端時,它始終是覺得有什麼不對——不平衡。你必須證明這一點。為什麼?——因為你感覺不平衡。如果上帝存在,那麼這種不平衡就變得更加明顯,所以所以你試圖證明它。你不是在試圖說服別人,你只是在試圖說服自己,不能有任何不平衡,因為沒有上帝,我是正確的——你正試圖要證明這一點。有什麼需要?如果你是正確的,有什麼必要去證明呢?你是正確的,你是快樂的,你快樂地活著——到此就完成了。上帝會照顧好他自己的。

  但是沒有,你不能安然入眠,因為上帝不存在。你擔心是因為上帝不存在。有些人擔心是因為上帝一定存在,他們不斷讓別人相信——他們試圖說服別人。他們在試圖說服誰呢?這不是一種對話,而是一種獨白。無論你試圖證明什麼,事實上都只是你內心的一種不平衡。如果對方不存在,你會高興的。那麼,你就能感覺到一種平衡。但是另一個人存在。另一個是——它困擾著你。無神論者,有神論者,那些支持或反對的人——它困擾著他們。你必須平衡你自己,那麼它就會簡單地掉下來。當你平衡時,所有的問題都會消失。記住,我們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當我們達到平衡時,問題就會消失。問題只是象徵性的跡象——它們不是真正的疾病。真正的疾病是不平衡。

  有些人握緊拳頭生活,他們囤積——他們囤積一切。他們不知道,因為囤積成了他們的習慣。他們囤積一切,任何東西——垃圾。你可能不知道,他們甚至會因為囤積而便秘。你會發現一個吝嗇鬼始終是便秘的。他不能放鬆,他不能從自己身上給出任何東西,他甚至囤積排泄物。然後他尋求治療便秘的方法。便秘沒有治療方法。補救的辦法是放鬆和分享。當你分享時,身體將全然放鬆,因為它是一個全然有機的整體。一個能愛的人永遠不會便秘,不可能,因為他分享了所有的能量。如果他能分享他的心,他為什麼要囤積排泄物?不,囤積是一種收縮。你不斷在你自己的內心收縮——你不能給予任何東西。你已經失去了給予的維度。

  到吝嗇鬼的家裡去看看。就在幾天前,有一個消息。在紐約,住著兩兄弟。三十年來,他們不允許任何人進入他們的房子。沒有人知道他們在房子裡做什麼。他們從未結婚,因為吝嗇鬼們從來不想談戀愛。一個女人可能是危險的。而當一個女人進入時,你永遠不知道她會用你的錢做什麼。她一定會將它浪費掉。所以他們從不結婚,也從不談戀愛。他們囤積、不斷囤積又囤積,各種各樣的東西。

  就在幾天前,就在兩三個月前,他們都死於電擊。出了點意外,他們就死了。然後員警打開了房子。他們找到了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各種東西,不可能進入這所房子。有五十台電視機,其中四十九台從未被打開過——就在它們的包裝盒中——收音機、冰箱,許多只是打開包裝——他們從未使用過它們。

  他們過去以牛奶為生。一個兄弟會在早上去取牛奶,就這樣。他會帶來牛奶和報紙。他們會看新聞的。他們在裡面幹什麼?——安排東西。他們搞得一團糟。那是一棟三層樓的建築。所有三層樓都堆滿了東西,人們不得不彎腰前行,因為已經沒有空間了。

  員警花了許多天才將東西清理出來,數一數有多少東西,以及他們留下了多少美元。他們從來沒有將錢放在銀行裡,因為沒有人知道,銀行可能會破產。他們就像貧窮的乞丐一樣生活。他們本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但吝嗇鬼總是過著可憐的乞丐生活。吝嗇鬼實際上是一個乞丐,是乞丐中的極品。你找不到比吝嗇鬼更大的乞丐了。他佔有它,但他不使用它。然後還有其他類型的人。他們只是吝嗇鬼的另一個極端形象。他們放棄了一切——他們逃避。

  據說維諾巴·巴韋(VINOBA BHAVE),如果你給他帶來錢,他就會閉上眼睛。他不會去碰它,也不會去看錢。

  這似乎是另一個極端。為什麼對錢如此恐懼?為什麼會有這種恐懼?為什麼要閉上眼睛?錢怎麼了?錢沒問題,但你卻如此害怕。這是吝嗇鬼的另一個極端形象,因為這個人恐懼,如果他看了錢,那麼他對錢的欲望就會產生。

  記住,如果你恐懼看錢,恐懼看美女,如果你恐懼看,這說明什麼?它表明你存在著一種恐懼,如果你看一個漂亮的女人,對她的欲望就會產生。你恐懼這種欲望,你已經壓抑了它。那麼你甚至不能看。這是最淫穢的心態類型。如果你不能看一個美麗的女人,你在做什麼?你的整個性欲已經變成了頭腦中的一種意念了。你現在甚至不能使用你的眼睛。不,它們不是眼睛——它們已經變成為生殖器官了。你很恐懼,因為如果你看了,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你恐懼你自己,這就是為什麼你不能看。一個人可以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個人可以囤積金錢,也可以將錢扔給狗,然後逃到喜馬拉雅山。但這兩種類型都是一樣的。

  兩次就夠了,一次還不夠,三次就太多了。為什麼你不能安住在中間?因為在中間,頭腦消失了。它就像鐘擺,鐘擺不斷向左右擺動。你知道,如果鐘擺從右向左擺動,從左向右擺動,那麼時鐘就在運轉。如果鐘擺保持在中間,平衡,所有的擺動都消失了——時鐘就會停止。當鐘擺向左時,你只會認為它是向左擺動,但它正在蓄勢向右擺動。否則它將要去哪裡?當它向左擺時,它正在積聚動力。向左擺動只不過是準備向右擺動。它向左擺動,聚集能量,動量,然後向右擺動。在左右之間不斷地擺動。這兩個極端使它一直在擺動。

  頭腦是一種極端之間的擺動。這是一種旅行,兩者之間的持續擺動。在中間,頭腦就消失了,因為運動消失了。當沒有運動的時候,你第一次成為一種存在,你處於一種存在的狀態。一切都停止了,時間,空間——一切都消失了。

  這並不意味著你將停止一切運動。它只是意味著,現在,你的整體性已經改變了,它們安住於中間。現在你將從中間開始起作用。你將向左走,你將向右走。你可以毫無畏懼地走向左邊。你也可以自在地向右走,也可以自在地向左走,將自己安住在中間。這就是為什麼我將安住於中間位置稱為最偉大的藝術。

  如果你是一個吝嗇鬼,很容易就會對自己的貪婪感到沮喪。然後你走向另一個極端——你放棄一切。你放棄一切,你變成為一個苦行者。如果你曾經是一個花花公子,很容易成為一個獨身者,搬到天主教道場中,或成為一個耆那教徒,或來到印度,去一些修道場。如果你是一個花花公子,這是很容易的,因為你已經觸及了一個極端。現在你已經感到沮喪了,結束了。你認為它已經結束了,但它現在正跟著你走向另一個極端。它正在將你推向另一個極端。一個岸已經結束了,但那個岸正在將你推向另一岸。

  兩岸都是一樣的,河流也不是一樣的。你必須安住在中間,這樣你才能與河流一起流動。這個岸或那個岸,有什麼區別?你以前被困在這一岸,現在這一岸將你推向另一岸,你將會被困在那裡。這有什麼區別呢?對岸還是「另一岸」,只是因為你在這岸上。當你在那一岸時,這一岸將成為「另一岸」。這就是發生在許多人身上的事情:他們離開這個世界去尋找另一個世界,然後他們就被另一岸給困住了。從這個世界看向另一個世界,然後對它的欲望就產生了。

  如果你能打開僧侶,苦行僧的頭腦,你會感到驚訝。如果你能在他們的腦海中開一扇窗,往裡面看,看到整個世界,這個世界會一直延續下去。一個從女人身邊逃出來的男人會一直想著女人,別無其它。

  有一天,穆拉·納斯魯丁跟我說起他的新女友,他吹噓得很厲害。他說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簡直就是一個幻景。我問他。你可能是正確的,她可能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但你用錯了一個詞。為什麼是一個幻景?幻景意味著你可以看到它,但你不能觸摸到它。穆拉·納斯魯丁說。正是如此。這就是我的女孩。你可以看到她,但你不能觸摸她——一個幻景。

  看看你的僧侶。他們生活在一個幻景中。女孩就在那裡。他們可以看到,但他們不能觸摸。這就是唯一的區別。你的女孩,你也可以觸摸。他們不能觸摸,他們生活在他們的夢境中。如果你逃避某件事,那件事就會成為你的一個夢境,它將困擾你。永遠不要試圖逃避任何事情。恐懼無濟於事。逃避是愚蠢的。真實的情境才是有幫助的——逃避永遠不會有幫助。只要試著在每種情境下找到中間點。而什麼是中間點?如何才能安住於它?

  我談到了一個高峰和一個低谷。你可以找到一個中間點,那不會是我所說的中間點。你可以在中間搭一間小屋,既不在山谷裡也不在山峰上。你可以測量這整件事,找到中間的一個點,然後在那裡建造你的小屋,並住在那裡。但這不是我所說的中間點。這樣是很容易。這也是可以做到的。你只住在半山腰:你囤積一半,分享一半。這不是中間點,因為中間點不是一個固定的點,它將隨每種情境而變化。它隨著每一種情境而變化,它不是一種靜止的東西,而是一種動態的意識。人們永遠不會知道那不可知的因緣情境是什麼。

  穆拉·納斯魯丁曾對妻子說:我要去赴約了。我已經為一個朋友安排了一場盛大的宴會。而那個朋友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朋友,他是一個偉大的商人,有可能我們會達成一些新的合作,一個新的業務就將開始。他極為有希望。他的妻子也很高興。她說:沒關係。於是他去了,然後他回來了。夜晚已經快過去了,已經是淩晨兩點了。他的妻子在等他,她問:發生了什麼事?生意怎麼樣了?他說:五十五十。妻子問:你說的五十五十是什麼意思?他說:只有我出現在那裡。我的朋友沒有來。你的五十五十是一個騙局。這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點。你不能測量它。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意識流。每時每刻,你都必須重新獲得平衡。它不是你一直都自以為是的東西。它就像一個走鋼絲的人:不是說一旦他達到了平衡,就結束了——然後他不斷向前走。每走一步,都必須重新獲得平衡。有時他覺得自己是朝著左邊掉下去的,然後馬上就朝右邊移動,以保持平衡。當他感覺到相反的情況發生時,當他向右傾斜過多時,他立即向左移動。每走一步,都必須達到平衡。這不是你已經獲得並結束了的東西。這一直是一種進程。

  要更有意識。呼氣的時候更有意識,吸氣的時候更有意識。而且不要緊緊抓住其中任何一個。掙錢——分享——要有意識。不要去考慮數量問題。因為有些人,特別是穆斯林,有固定的數量。他們必須分享五分之一的收入。所以他們一直在分享,但這並沒有什麼區別,因為這不是一個固定數量的問題,而是一個意識的問題。有時你必須付出全部,那是中間點。有時你必須不給任何東西,因為那是中間點。一個不動,一個動。一個人必須完全覺知而不依附於任何極性。而且一個人無法計畫。頭腦總是想要計畫,因為一旦你計畫了就不需要去意識到。你可以成為一台自動機器,一個機器人,並且不斷下去——他們有一個一成不變的紀律。這就是為什麼在所有的修道院裡,他們都有一個一成不變的紀律,不需要意識,做這個,這是正確的。不要做那個,那是錯誤的——結束了。你不需要意識到。你只是變成了一個機器人。你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正確的,你已經知道了什麼是錯誤的。

  我告訴你,當情境發生變化時,正確的變成了錯誤的,錯誤的變成了正確的。

  有時候,事情是正確的,因為情境完全不同。而在另一個時候,同樣的事情卻是錯誤的。誰也不能事先決定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所以無法預先給出任何道德準則。所有的道德準則都會殺死你,它們會毒害你。所有的戒律都是有毒的,因為它們給你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照著道德準則去實行。但是情境卻是瞬息萬變的。而在不斷變化的狀態下,同樣道德的事情可能會變成為不道德的。

  道德和不道德不是商品,不是東西。它們不是事物,它們是在過程中。這是關於生命的最微妙的領悟。人們來找我,他們說。我們聽從你所說的,但那太難實現了。你只要給我們一個紀律,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樣我們就可以照著做。

  如果你想要道德準則,我不會給你任何道德準則,因為我知道所有的道德準則都是有毒的。你想要道德準則。這是你逃避意識覺知的伎倆,因為沒有道德準則,你將不得不提高意識,並不斷地感受到:現在什麼情境?現在什麼是正確的?現在什麼是錯誤的?讓每個時刻來決定。沒人能預先決定。那麼你就必須極為正知。為了使你正知,我沒有給你任何道德準則。我沒有紀律。意識覺知是唯一的紀律,是唯一的誡命。

  我聽說這件事發生在一個小班:老師問:「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它發生在美國,所以一個孩子說:「亞伯拉罕林肯。」老師不滿意。她問另一個孩子,另一個孩子是黑人。他說:「馬丁·路德·金。」然後一個小孩舉起手來。她問:「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他說:「耶穌。當然是耶穌。」老師很驚訝。她說:「是的,你的回答是正確的,但我很驚訝,因為你是一個猶太人。」於是男孩說:「是的。我知道,你知道,每個人都知道摩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但生意就是生意。」

  生命總是瞬息萬變的。沒有什麼是靜止的。你所知道的一切都不會有什麼幫助。你必須看清當下的情境,整個情況。如果你對它的回應是完美的意識,那它就是正確的。那麼你將永遠不會為它後悔。然後你透過它而成長,然後你變得更加覺知。

  覺知沒有過去,覺知沒有未來,覺知只有這個:這裡——當下。有時候你會表現得像一個基督徒,完美的基督徒,有時候你會表現得像一個完美的佛教徒,有時候你會表現得像一個完美的穆斯林。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人。有時是《古蘭經》,有時是《吉踏經》,有時是《聖經》,那麼你將永遠不會預先決定什麼。你從來有備而來。任何有備而來的人都是錯誤的。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排練。你不能提前預演一種情況,你不能為它做好準備。你要毫無準備地行動。而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即毫無準備的行動是為了創造出更多的意識,那麼情境就會自行決定,你並不是真正的決定者。整個情境,你與整體,在那一刻相匯合,事情就發生了。你不是決定者。你不是受害者。你作為存在的有機合一體而行事,在那一刻決定。你也沒有責任,你沒有做任何事情,你只是一個載體——這就是中間點。做一個觀照見證者,覺知到,要正知,有意識地行動,要有正念,這就是中間點。

  因此,請記住,不要試圖找到一個一成不變的中間點。它是找不到的。而且也沒有人可以為你決定。甚至你都不能為未來做決定。這些都是使你神經質的心理詭計。只是無所準備而行。這就是準備——毫無準備而行。行動並允許事情自行發生。你只是意識到,讓事情自行決定。我告訴你,當你意識到時,一切都將是契合的。突然間,一切都落入一個宇宙——它不再是一個混亂的世界。從那不可知的東西中發生了正確的事情。如果你決定,從你身上就會發生錯誤的事情。

  默仙問道:「假設我的手一直是這樣的,始終不變,你管它叫什麼?」

  這位太太答道:「畸形。」

  接著,默仙又在她眼前將手伸開並問道:「假設我的手一直是這樣的,始終不變,你又管它叫什麼?」

  這位太太答道:「還是畸形。」

  情境就是如此,妻子終於明白了。這個女人能夠領悟,師父也就沒有再說什麼了。

  「只要你多瞭解這點,你就是一位賢內助。」默仙說完就走了。自此之後,這位太太變得非常賢慧,不僅節儉,也懂得施捨了。

  這改變了這個女人,她能領悟到,她能感覺到。在那一刻,無論他做什麼,都變成了一束光。這種執著消失了,但並沒有被相反的東西所取代。她變得能夠分享。

  但如果你什麼都沒有,你怎麼能分享呢?這就是為什麼在印度,你會發現那些已經放棄的人。他們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什麼都沒有。他們根本無法分享,因為他們已經從囤積轉向了另一個極端。現在他們甚至不能分享,因為他們沒有東西可以分享。

  不要走向極端,要有東西可以分享。這不僅是關於事物,也是關於你。如果你如實知見到了自己,只有這樣你才能分享。如果你有個體性,只有這樣你才能分享。如果你內在有愛,只有這樣你才能分享。如果你存在,只有那時才有分享的可能性。這就是神秘之處:首先你必須存在於那裡,以便在某些時刻你可以消失,而不在那裡。你必須達到一種存在,然後你才可以不在。如果你變得太過存在而你不能不在,那麼你就是在囤積。如果你能變得徹底地不在,你沒有任何存在感,那麼你就放棄了分享。

  但請記住,囤積也不是,放棄分享也不是。分享只是在中間。你將自在地囤積,你也將自在地分享,你始終保持平衡。你在中間移動。你有時去這一岸,有時去那一岸。有時你向左傾斜一些,有時向右傾斜一些,但當你向左傾斜時只是為了向中間平衡,你向右傾斜也只是為了向中間平衡。

  變成像一個走鋼絲的人,因為這就是生命——只是走鋼絲而已。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