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 |
第三章 超越死亡 |
谁将征服这个世界
以及死亡的世界,和它所有的神呢?
谁将发现
道法的光辉大道?
你,
即使是个寻花的人,
也会发现最美丽的花朵
也最稀有。
你将了解
身体仅是海浪的泡沫,
影子的影子。
折断欲望的矛头,
如此一来,你将会成为那看不见的,
而逃过死神的眼睛
然后,继续走下去
死神追赶上那个
采集花朵的人
他心神涣散且充满饥渴
在世界的种种享乐之中
枉费功夫地苦苦追求快乐
死神一把攫走他
就像洪水卷走沉睡的村落般
死神追赶上他
他心神涣散且充满饥渴地
在采集花朵
从世俗的享乐中
他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
蜜蜂采集花蜜
却不独占她的美及芬芳。
让内在安定下来,并且去流浪。
审视自己的过错
看看你做过什么,或未做过什么,
不要去注意别人犯的过错
像一朵可爱的花
绚烂却没有芬芳
一个心口不一的人所说出的话
尽是花言巧语却内容空洞贫乏
像一朵可爱的花
亮丽而芬芳
一个心口合一的人所说出的话语
具是美好而真实
就像用一堆花朵编织花环般
同样地,也用善行去编织你生命的风格
神并不是真的是宗教探索的中心——死亡才是。没有死亡,根本就不会有宗教。是死亡让人追寻、探求,想要超越世间,超越死亡。
死亡包围着我们,就如同海洋环绕小岛般。小岛可能随时被淹没。下个片刻或许永远不会来临,明天可能永远不会来到。动物没有宗教,是因为他们觉察不到死亡。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死亡,这是一种量子式的跳跃。动物没有这么警觉、觉知,可以获致这样的结论。
大多数的人也是存在于低于人类的状态。如果有一个人做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话,那么,我就不可能是个例外。 」这才可以算是真正的成熟,一旦这样的结论渗透进你的内在深处,生命就绝不再一样。你再也不可能以过去的方式守住生命。如果生命有一天将会被带走,这样紧紧地守住它又有何用呢?如果生命有一天必将消失,又为什么要这样紧抓着不放而受苦呢?如果生命无法永恒不朽,那么为什么要活着如此悲惨、痛苦、忧愁呢?如果生命会消失,就是会消失——什么时候消失都无关紧要,时间并不重要——今天、明天、后天。生命终有一天将会从你手中溜走。
当你变得自觉到你将会死去,你的死亡绝对是确定无疑会发生的事……。事实上,生命中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死亡。没有其它的事有这么绝对的确定性。但是我们就是会无意识地继续避开这个问题,避开这个关于死亡的问题。我们不断地让自己忙着做其它的事。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去谈论一些伟大的事——上帝、天堂和地狱——不过就是为了避开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不是神,不可能是,因为你曾经见过神吗?你知道什么关于神的事呢?你怎能探究你全然一无所知的东西?那会是一个空洞的询问。那充其量是种好奇心,那是青少年的、孩子气的、愚蠢的行径。
愚蠢之人询问有关神的事,聪明之人询问有关死亡的事。不断询问有关神的事情的人永远也找不到神,但询问死亡之事的人却必定会找到神——因为,是死亡使你蜕变,因为你提出了一个真正的问题,一个实在的问题,生命之中最重要的问题了,你的洞察力和意识将会因此而变得更敏锐。你创造了一个莫大的挑战,所以你不可能沉睡太久:你必须醒来,你必须够警觉才能遇到死亡这个事实。
佛陀的探索是这样开始的:
在佛陀诞生的那一天……他是一个伟大国王的独生子,他出生时国王已经非常年老,因此王国热烈地庆祝。人民已经期待很久,而且这个国王深受人民爱戴;他是个仁民爱物的国王,怜悯众生,非常慈爱和慷慨。他把国家建造成那个时代最富有、最和乐的一个王国。
因为没有人可以继承王国。人民一直在祈祷他们的国王能有一个儿子。在国王的老年,佛陀出生了——出其不意地诞生。举国庆祝!举国欢腾!全国的星相家都聚集起来预测佛陀的命运。他被命名为悉达多(Siddhartha),含意是达成。国王达成了,他的愿望被达成了,他最深的渴望被达成了,他要一个儿子,终其一生他一直想要一个儿子;所以取名为悉达多,意思就是达成了最深切的愿望。
这个儿子使得国王的生命有了意义、有了价值。星相家们,众多伟大的星相家们,全部预测一致,除了一个年轻的星相家例外。他的名字叫康达纳。国王问:“我的儿子一生中会发生什么事? 」所有的占星家都竖起两根指头,只有康达纳竖起一根指头。
国王问他们:“请不要用隐喻。我是个简单的人,我对占星学一无所知。告诉我,你们用两根手指代表什么?」
他们都说:“他若不是会成为一个查瓦尔(全世界的统治者),就是会弃绝俗世而成为一个佛;一个成道者。有这两种可能性,所以我们竖起两根手指头。」
国王很担心第二个可能性,担心他会弃绝俗世。“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他弃俗,谁会继承我的王国? 」然后他问康达纳:“你为什么只竖起一根手指头?」
康达纳说:“我绝对确定他会弃俗,他会成为一个佛,成道者,觉醒者。」
康达纳的话令国王很不高兴。事实令他难以接受。他漠视康达纳;康达纳完全没有获得报酬——真理在这世界上得不到报酬。相反的,真理会遭遇一千零一种惩罚。事实上,康达纳的名气自从那天起就开始下降。因为他没有得到国王的报酬,就有谣言传说他是个愚笨的人,在所有的占星家看法一致的时候,他是唯一意见不同的人。
国王问其它的占星家:“你们有什么建议吗?我该怎么做他才不会弃俗?我不要他成为乞丐,我不要看到他成为托钵僧。我要他成为一个查瓦尔——六大洲的统治者。 」这是所有父母的野心。谁要他的儿子或女儿弃俗跑到山里面,进入自己的内在,去追寻探索自己?
我们的欲望是外向的。国王是个平凡人,就像每个人一样,有同样的欲望和野心。占星家们说:“这可以安排!让他尽可能的享乐,竭力让他的生活舒适和奢侈。不要让他知道疾病、老年,尤其是死亡。不要让他知道死亡的事,这样他就永远不会弃俗。」
他们在这个观点上是对的,因为死亡是核心问题。一旦死亡出现在你心中,你的生活形态一定改变。你无法以同样老笨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如果生命以死亡终结,那么此生不可能是真正的生命,此生必定是一种假相。真理如果是真的,就必定会是永恒的,只有谎言才是短暂的。如果生命是短暂的,那么它必定是一个假期、一个谎言、一个误解、一场误会;那么这种生命必定是根植于某种无知。我们必定是用一种无知的方式在生活着,所以生命才会有所终结。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生活,如此一来我们将会成为永恒之流的一部分。只有死亡可以给你那种急剧的蜕变。
所以占星家们说:“请不要让他知道有关死亡的任何事情。」于是国王就此安排一切。他为悉达多在不同的地方依不同的季节建造三处皇宫,这样他就永远不会知道季节的不适。天热的时候,他在山中某处有个永远凉爽的皇宫。天冷的时候,他在河畔另有一处永远暖和的皇宫。国王把一切安排好,所以他从来不曾感到任何的不舒适。
年老的男人或女人都不准进入他居住的皇宫,只有年轻人才可以。国王召集了王国中所有的美女围绕在他身旁,让他沉溺在女色的诱惑中,如此一来他就会一直沉迷于梦境和欲望。国王为他创造了一个甜美的梦幻世界。园丁们奉命在夜里要扫除落叶;在夜里要摘除已渐枯槁、凋零的花朵。因为,谁知道呢?看到一片落叶,他或许会开始问起这落叶的原委,死亡的问题可能出现。看到一朵凋谢的玫瑰花瓣掉落,他可能追问:“这朵玫瑰花怎么了? 」然后可能开始沉思、冥想死亡的事情。
有二十九年之久,他被完全隔绝而浑然不知死亡之事。但是你能够避免多久呢?死亡是一个这么重大的现像,你能欺骗多久呢?迟早,他必须进入世界。现在国王业已垂垂老矣,儿子必须知道这个世界的状况,所以慢慢地,他被准许进入世界,但每当他经过首都的街道时,那里的老年人和老女人都必须清除,乞丐也必须回避,在他路过的时候,托钵僧也不准过街,因为看到托钵僧他可能会问:“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穿橘色衣服?他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看起来和别人不太一样,看来那么超然、疏远?他的眼睛不太一样,他的味道和别人不同,他的存在有种不一样的气质。这个人发生了什么事? 」然后就是有关弃俗的问题,而这基本上是死亡的问题……有一天,这还是会发生的。这是无可避免的。
这个故事很有意义,很有像征性,也很典型。没有父母亲要孩子知道有关死亡的事,因为小孩子会立刻开始问一些令人不舒服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城镇外面建造墓园,因为这样子就没有人会路过那里。死亡是个主题性的事实;墓园应该就在市中心,这样每个人一天都必须路过好几次——上班、回家、上学、回家、去工厂……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每一个人有关死亡的事情。我们在城外建造墓园,而且把墓园建得很美:有花有树。我们试图隐藏死亡,尤其在西方,死亡是个禁忌!正如以前性是禁忌般,现在死亡是个禁忌。死亡是最后的禁忌。
我们需要一个像佛洛伊德这样的人——一个可以把死亡带回世界,把人暴露于死亡这现像面前的佛洛伊德。在西方,当人死亡的时候,他的遗体会被化妆、沐浴、洒香水。现在仍有做这种全套服务的专业人员。如果看到一个男或女的死人,你一定会很惊讶——他看来比活着的时候更有生气。上了妆之后,他的双颊红润,脸色光亮;看起来像安安静静地在睡梦中般。
我们这是在骗自己!我们不是在骗他,他已经死了。没有人在那里,只是一具已经死亡的身体,一具尸体。但是我们给他的脸上妆,在他身上挂上花环,帮他穿上美丽的衣裳,用昂贵的汽车运送他的身体,壮观的送丧行列,对死者歌功颂德,以欺骗自己。他在世的时候从来不曾受到赞赏,但现在却没有人竿批评他,每个人都在赞美他。
我们一直想尽办法欺骗自己;我们尽可能地美化死亡以免产生疑惑。而且我们一直活在“死的都是别人」的假相之中。没错,你是不会看到自己的死亡,你总是看到别人死亡。因此这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死的都是别人,所以为什么要烦恼?你似乎是例外的那个人,神会把你当作特例看待。
记住,没有人是例外。只有一个法则,一个不灭的法则统御一切。发生在蚂蚁身上的事也会发生在大像身上。乞丐的遭遇同样地会降临在皇帝身上。无论贫穷或富有、无知或博学多闻、罪人或圣人,宇宙法则都一视同仁——道法是公正的。
死亡非常像共产主义者:把所有的人都视为平等,它不理会你是谁,从来不去查阅名人录,从来不在乎你是平民还是亚历山大帝。
有一天悉达多必定会有所察觉,而且他也真的察觉到了。那天他要参加一个庆祝青年人的节日,主持开幕典礼。王子当然应该去主持每年一次的青年庆典开幕仪式。那是个美丽的夜晚;全国的青年聚在一起舞蹈歌唱,整夜狂欢。那天是元旦,整夜疯狂的庆祝。而悉达多要去主持开幕。
那一天他遇见了父亲一直害怕他会看到的事情,他在无意中碰到那些事情。首先他看到一个病人,这是他对疾病的第一次经验。他问:“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故事很美。故事上说马车夫想要说谎,但是一个神附在马车夫身上,强迫他说出实话。他不由自己地说出:“这个人生病了。」
佛陀立刻问了一个很聪明的问题,“那么,我也会生病吗?」
马车夫又想说谎,但那个神,一个悟道者,一个灵魂出体的神,强迫他说:“是的。 」马车夫很困惑,因为他想说不,但嘴里说出的却是“是的,你也会生病。」
接着他们遇到一位老人,又是同样的问题。然后他们遇到一具正要被抬去火葬场的死尸,接着又是同样的问题……当佛陀看到死尸时,他问说:“有一天我也会死吗? 」马车夫说:“是的,先生。没有人例外。很抱歉这么说,但是,没有人例外,甚至你也会死亡。」
佛陀说:“那么,你把马车掉头回去。因为现在再去参加青年庆典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已经在死亡的边缘上。如果有一天我也会死,那么,做这些无聊的事又有什么用处呢?活着然后等待死亡。在死亡来临前,我想要知道有什么东西是不会随身体而腐朽的。现在我要献出我的一生去探寻不朽之物。如果真有不朽之物,那么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探寻它。」
当他这么说的时候,他们看到了第四个景像——一个托钵僧,一个僧侣,身穿橘色衣服,非常沉静地走过去。佛陀说:“这个人发生了什么事? 」马车夫说:“先生,这就是你想要做的事情。这个人看过死亡发生,而他已经在探索不朽之物。」
同一天晚上,佛陀弃绝了俗世;离家出走,去探寻不朽之物,探寻真理。
死亡是生命之中最重要的问题。那些接受死亡挑战的人会即刻获得回报。
谁将征服这个世界
以及死亡的世界和所有的神明?
谁将发现
道法的光辉大道?
他把一个挑战扔给你。在你的内心挑起疑问。他在问:谁将征服这个世界以及死亡的世界和所有的神明?
这个世界是死亡的世界,你由想象力创造出来的神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将会死亡。你,你的世界,你的神明,他们都将死去,因为这个世界是你用欲望创造出来的,众神也是出自你的欲望和想象力。
你不知道你是谁——又怎能知道神?又怎能知道实相?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一种投射物,一场梦。是的,当梦发生的时候,看来像是真的。你每天晚上都在做梦,做梦的时候,你不会怀疑那只是一场梦,你从来不会怀疑过,不会提出疑问过。
哥齐夫常对他的弟子说:“每晚当你快入睡的时候,当你在睡梦的边缘而睡眠的幕帘即将垂落之际,你还记得一点点,还没有被淹没在睡眠的黑暗中,还有些许知觉,而睡眠就要来临……那些片刻,那些半醒半睡之间的空隙,那些片刻非常重要。在心里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在你快睡着时不断地重复。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真的吗?在你快入睡的时候不断地反复这个问题,这样子有一天在梦中你会问:这是真的吗? 」那一天会带来很大的祝福。
如果你能在梦中问:“这是真的吗?」那个梦会立即消失。突然之间,内在发生一个很大的醒悟。在梦中你变得警觉,梦继续——这经验极度的美——梦继续;身体仍然在睡觉,头脑在睡觉,但某种超越身体与头脑的东西变得警觉;你内在出现一个观照者。“这是真的吗? 」如果你在你的梦中这样问……很难记住要这样问,因为你在做梦的时候会浑然忘我。因此在入睡时,要不断地问这个问题:这是真的吗?一边入睡一边反复问这个问题。
大约在三到九个月之间,有一天终将会发生,在梦中突然问题出来了:这是真的吗?这将成为你生命中最深刻的经验。问题出现的那个片刻,梦会立刻消失不见了,留下全然的空与寂静。睡眠仍在,但一簇觉知的小火焰发生了。
唯有在那时候你才会觉知到这个生命以及它的虚幻;唯有那时你才能看到这个欲望、嫉妒、野心的世界,只不过是个张开双眼做梦的梦境。如果能了解这个世界也是一场梦,你就在成道的边缘了。
但是记住,信仰并没有用。你可以信仰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在印度千百万人相信并且像鹦鹉般反复地念颂:“这个世界是马雅(Maya)——幻相 」等等。而他们所说都是垃圾、废话,因为这并非是他们真实的体验,他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话罢了,他们不会亲身体认,或亲眼目睹;因此这从来未蜕变过他们的生命。他们不断地重复:“这世界是虚幻的 」,然后继续过他们的日子,过得跟那些相信世界真实存在的人没有两样、没有任何品质上的差别。
物质主义者和所谓信仰宗教的人有什么差异?有何不同呢?是因为他每个星期天都会上教堂?或是因为他偶尔会去庙里拜拜?记住,这是唯一的差别;否则,在实际的生活中,你会发现他们完全一样。有时候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甚至比有信仰的人更诚实、更真实、更诚恳,因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没有任何亲身的体验就去信仰宗教,这是不诚实。他的宗教性是奠基在不诚实上面;他已经触犯了人所能犯下的最大的不诚实;他信仰上帝而对上帝一无所知;他信仰永生而他未曾尝过永生的滋味;他什么也没见过却一直在假装。他的宗教性基本上是虚假的;因此,如果你发现像在印度这样所谓宗教国家里的人,比在西方所谓物质主义国家中的人更不诚实的话,这并不可疑、也不会令人惊讶。
西方的物质主义者至少还比较诚实。印度的宗教人士却非常不诚实,卑鄙而狡诈,因为假如连神都想骗,你还会放过别人吗?如果你的宗教是虚伪的,你的整个生命也会是虚伪的。有胆子说“除非我知道神否则我不去信仰神 」的人是真挚、诚实,却不以此而自吹自擂的人。这是我的观察:这样的无神论比所谓的有神论者,有更大的可能性而可以知道神。
谁将征服这个世界以及死亡的世界和它所有的神呢?谁将发现道法的光辉大道?
谁将发现永恒而无穷无尽的道法?谁将找到永远纯净和无邪的道路?是谁?佛陀丢给你一个挑战,然后说:
你,即使是个寻花的人
也会发现最美丽的花朵
也最稀有。
是的,你可以征服这个死亡的世界——因为在你存在的最深处,你是永恒的一部分,你不是时间的一部分。你存在于时间的向度里,但是你属于永恒。你是永恒对时间之世界的穿透,你是那不死的活在一个会死的身体里面。你的意识不知何谓死亡,何谓出生。只有你的身体会出生会死亡。但是你没有察觉到你的意识;你没有意识到你的意识。
而这就是静心的艺术的全部:变得意识到意识本身,当你知道是谁住在这个肉体里,以及谁是你的那一刻,在这个真相揭露时,你便是已经超越死亡何死亡的世界了,你已经超越了所有稍纵即逝的事物。
你,即使是个寻花的人
也会发现最美丽的花朵
也最稀有。
耶稣说:找寻,就会找到;询问,就会得到答案;敲门,门就会为你而开。
艰困的探索是必要的,艰困的追寻是必要的。正如科学探索客观世界般,宗教则是一种对主观世界的探索。科学探索你所观察的世界,宗教探索观察者本身的内在世界。宗教当然是一切科学的科学。
科学永远不会比宗教重要;不可能,因为科学终究是一种人为的努力,科学是你的作为——但是那个在你里面的行为者是谁呢?行为者绝对不会小于行为者的所作所为。画家不会小于他的画作,诗人不会小于他的诗。科学家了解世界,但对自己本身却一无所知。
爱因斯坦在他的晚年曾说:“有时候我怀疑我的生命不过是一堆废物。我探索了最遥远的群星,但却完全忘了探索我自己——而我是最近的那颗星星!」
正因为我们有意识,所以我们就把它视为理所当然;静心者绝不会把意识视为理所当然。他进入自身,敲叩自己的内在之门,进入他的存在,在里面找寻探索,翻遍每一块石头。他的成就非凡,因为他找到的是那最稀有的。是的,有很多花存在,但没有一朵花比得上你的意识之花。那是最稀有的花,那是一朵千瓣莲花,那是一朵金色的莲花。除非你知道它,否则就算是一无所知;除非你找到它,否则所有的财富都将如粪土,所有的权力都将无益。
你将了解
身体仅是海浪的泡沫
影子的影子
折断欲望的矛头
如此一来,你将会成为那看不见的
而逃过死神的眼睛
身体是一种短暂的现像,它过去不曾存在过,未来也不会继续存在。肉体只是暂时性的存在,它像海上的浪花般;从岸边看来很美,阵阵的浪潮卷起白色的浪花。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会在浪花上折射出彩虹的七彩,像钻石一般纯净、洁白,看起来真的很美。但如果你用手去拿,它就会消失不见,只留下水的湿润在手上,别无其它。
身体也是一样。身体看起来很美,但死亡也伴随生长在其中,死亡躲在身体里面,老年在那里等待来临。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你并不是在某一天才死去的。事实上,从出生的那天起,你就已经开始死亡了。一岁大的小孩已经死了一些些,已经死了一年。他会一天一天继续死去,你称之为生日的日子并非真的是你的生日——而应该称之为死日。一个庆祝五十岁生日的人实际上是庆祝他的五十岁死日。死亡已经更接近了。现在,如果他将活到七十岁,就会只剩下二十年好活;他已经死了五十年!
就肉体的层面而言,我们持续不断地在死亡,就像正在消失的泡沫。不要被七十年的时间所欺骗,因为七十年在永恒之中根本不算什么。七十年的意义是什么呢?只是泡沫,是短暂的。
要了解身体只是海浪的泡沫,影子的影子。它甚至不是影子,而是影子的影子。佛陀想要强调身体的不真实。它是回声的回声,离实相非常非常遥远。神是真实的,你可以称之为真理。佛陀则称之为法——道法。神是至高无上的实相;灵魂是他的影子,而身体是影子的影子。从身体移向灵魂,从灵魂移向法、移向神、移向永恒的道法。
除非达到永恒的道法,否则不要休息,因为没人知道——今天你在这儿,明天或许你就不在了。不要枉费珍贵的日子而去向往、渴求无益之事。人们不断地收集垃圾,而后有一天两腿一伸就这么死去,只留下他们一生所收集的垃圾,一样也带不走。
据说亚历山大死的时候,要求他的大臣在将他的棺木抬往墓地的途中,要让他的双手悬挂在棺木之外。
“为什么? 」大臣问。“没人听说过这种事!没人这样做过!这不合传统?为什么要任凭你的手悬挂在棺木外面?」
亚历山大说:“我要让人们知道,连我,亚历山大帝,也是双手空空地走,什么也没有带走,虽然我很努力,但我的一生是一场空。 」他真的很努力、奋斗不懈,他真的是个很有野心的人,疯狂地追逐权力,想成为全世界的统治者,而且也多多少少做到了——多多少少成为已知世界的统治者……但是,连他都说:“我即将死去,但我什么也带不走;因此,我在这世界上的努力只是徒劳无功地浪费时间。让大家都知道,让他们察觉到,让他们了解我的愚昧、我的痴傻,这或许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模式、他们的生命形态。」
折断欲望的矛头
如此一来,你会成为那看不见的,
而逃过死神的眼睛
如果无所求,死亡将丝毫不能撼动你。只有充满欲望的头脑,才会陷在死亡之网。我们全都充满欲望:想要钱,要权力,要名声,要受人尊敬——一千零一个欲求。欲望创造贪婪,贪婪创造竞争,而竞争创造嫉妒。一件事引发另一件事,于是我们不断地掉进混乱之中,掉进世界的骚动之中。这是一个极度疯狂的世界,而疯狂的根本原因就是欲望。
一旦你种下欲望的种子……欲望意谓着要,而且还要更多。你有某个数量的钱,你想要再有两倍的钱。欲望就是渴求要有更多。但却没有人三思过,其实任何数量上的变化都不可能让你满足。如果你不能满足于一万卢比,又怎么可能满足于两万卢比?卢比可以变成两倍。但如果一万卢比不能让你有任何的满足感,那么再有两倍或者更多的钱也办不到;因为你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不会满足了。事实上,当有一万卢比时你会有某些程度的焦虑、恐惧,那些焦虑在你有两万卢比的时候会变成两倍,在你有三万卢比的时候会变成三倍……依此类推。你可以继续乘以倍数下去……
而且无论你拥有什么,总会有某个人拥有的比你还要多——这是个大千世界。如此一来,嫉妒由是而生,嫉妒是灵魂在生病。除了静心之外,没有其它的药可医治。如果你的身体发烧,医生可以帮你;如果你因为灵魂发烧而受苦,佛陀可以帮你。很少人因为身体发烧而受苦,但几乎每个人都因精神性的发烧——嫉妒——而痛苦不堪。
嫉妒意谓着某个人比你拥有更多,而人却不可能样样第一。你或许拥有世上最多的财富,但却没有一张美丽的脸孔。这时即使是乞丐也可能引起你的嫉妒,他的身材、他的脸和他的眼睛,都足以让你嫉妒不已,乞丐也有可能让帝王嫉妒。
拿破仑不高,只有五尺五寸。我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好的;我也是五尺五寸高,而我从来不曾为此痛苦过,因为不论谁的个头比谁高,他们的脚都一样是在地面上!所以问题在哪里呢?如果五尺高的人被倒吊在离地一尺的地方,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拿破仑却非常痛苦,不断地意识到他不高这个事实。当然,因为他生活周遭的士兵和将军都是高个子,而他却很矮。
他常站在比较高的东西上面。印度总理尼赫鲁的情形和他一模一样。他也是五尺五——五尺五这个高度真是非比寻常!上一任印度总督曼特贝腾非常高,曼特贝腾女士甚至更高。当曼特贝腾向总理宣誓的时候……你可以在照片中看到,那些照片到处都有:尼赫鲁站在台阶上而曼特贝腾站在地板上——只是为了让前者看来不会比后者高,至少也要看起来一样高。然而,即使站在台阶上,他也不比曼特贝腾高……这其中有很深的自卑感在作祟。
拿破仑不断地意识到他的身高。有一天他要修钟,手勾不着钟面,因为钟挂得很高。他的保镖(保镖都必定是高个子,体格壮硕的人)说:“等一下,我比你高,我来修。」
拿破仑非常生气地说:“笨蛋!道歉!你不是比我高,你只是长得比较高。小心你的用词。比我高?你什么意思? 」他受到很大的冒犯。而那个可怜的保镖根本无意侮辱拿破仑,他甚至不知道说“比你高」会有冒犯之意。拿破仑什么都有了,但他的身高是个问题。
人很难拥有世界上所有的东西,而且又同时在所有的事情上面独占熬头。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嫉妒必然会一直存在,从来不曾间断过。某人比你富有,某人比你更美,某人比你更聪明……你不停的比较。这颗充满欲求的头脑不断地在比较。
得斯坦和韦恩合伙做生意,但是两人却处不来。有一天得斯坦在树林中散步时,突然被一个仙女吓了一跳,她对他说:“我要赐给你三个愿望,但记住,无论你祈求什么,韦恩都会得到双倍。」
在回家的路上,得斯坦沉思道:“有间宽敞的大厦应该会很不错。」在他还没有弄明白发生什么事之前,房子就出现了——他的大厦。但是同时他也看到韦恩在对街上神气活现地在欣赏他的两栋豪华别墅。得斯坦压抑住他的嫉妒,走进新家。当他走进卧室时,第二个欲望忽然冒上他的心头:“最好是给我一个苏菲亚罗兰这样的女人。 」果然,她来啦,一个像苏菲亚罗兰一样的美女立刻出现。但当他从卧室窗口望出去时,却看到韦恩和两个美艳的女人在阳台上有说有笑。
他想到仙女说的话,只好叹口气说:“好吧,你可以割掉我的一个卵蛋!」
嫉妒就是嫉妒……如果你得不到全部,至少可以阻止别人得到。嫉妒会变得非常具有破坏性,嫉妒会变成暴力。而嫉妒是欲望的影子。欲望总是在比较,又因为比较所以必定会有痛苦产生。人们浪费生命在欲望、在嫉妒、在比较上面,而后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流失了。即使神给你三个愿望,你也会做出和得斯坦一样的事——因为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深植着像犹太人一样小气的习性。唯有佛才不是小气的犹太人,其余的每个人都是。
欲望的本质就是犹太。它总是要更多,疯狂地要更多。活在欲求之中的人注定成为死亡的受害者。唯有一个了解到欲望、贪婪、不断渴求更多的贪念、嫉妒和比较的愚昧,并终而觉知到这一切的无意义而丢弃它们的人,才能够超越死亡。这样的人不再被死神看见。佛陀用了一个很美的词“那看不见的 」。他说:你成为那看不见的,而逃过死神的眼睛。
死神只会看见活在欲望之中的人,死神只能够看见欲望。舍弃了欲望,你在死亡面前就变成隐形的,死亡碰触不到你,因为没有欲望,你就只是纯粹的意识,此外无他。你不再认同身体或思维。你只知道一件事,你是一个观照者。死亡看不见你,你却看得见死亡。
一般而言是死亡看得见你,你看不到死亡,因为欲望是粗浊的,可以被死亡看见。而意识是无形的,意识不是物质,它是纯粹的能量,它很轻。“你 」看得见死亡,死亡看不见你。而看到死亡又是一个伟大的经验,一个令人雀跃的经验。当人看到死亡的时候,会开始大笑——死亡是这么的无力。它的力量不在于它本身,它的力量在于你那充满欲望的头脑,是你给了它力量。你的欲望愈强,就会愈惧怕死亡;你总是贪得无厌,就会愈害怕死亡;你拥有的愈多,自然就会愈焦虑,死亡就要来了,一切都将会被它带走。
折断欲望的矛头
如此一来,你会成为那看不见的,
而逃过死神的眼睛
然后,继续走下去
记住这个句子:然后,继续走下去。
然后真正的旅程,朝圣之旅,才会开始。在此之前,你只是绕着圈子在走。同样的欲望:更多的钱,更多的钱,更多的权力……这是恶性循环,你在原地打转。一旦舍弃了所有的欲求,你发意识就会从欲望的粗浊中得到解放。现在继续走下去——现在你可以进入无穷尽的万物存有,你可以进入存有的永恒中。现在整个都任你取用,在全然的存在之中,存有是你的……现在继续走下去。
死亡追上那个
采集花朵的人
他心神涣散且充满饥渴
在世界的种种享乐之中
枉费功夫地苦苦追求快乐。
死亡一把攫走他
就像洪水卷走沉睡的村落般
如果你因为欲望、享乐、成功,而变得精神涣散,如果你过度渴求官能的快感,如果你愚昧地向外界寻求快乐,那么死亡就会到来并把你攫走,就像洪水卷走沉睡的村落般。
在外在世界寻求快乐的人就是沉睡中的人。他没有察觉到自己在做什么,因为快乐绝不可能从外界寻得。而且不论原本看来多么快乐的事物,到最后终将被证实是不快乐的源头。外在的世界只会开空头支票,它保证过的事情从来没有兑现过。当你隔一段距离看的时候,事事看起来都很美。等你愈走愈近,它们也变得愈来愈模糊不清。当你在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得到它们之后,却只会落得不知所措。你会完全无法相信所发生的一切,原来那竟然只是海市蜃楼而已。
事情只有远观才会美。当你拥有它们后,才会知道它们只是虚有其表罢了。金钱只对没钱的人才会有意义,有钱的人知道金钱的无能;名声只会对那些默默无名的人才有意义,去问那些有名的人,他们会厌烦于自己的出名,完完全全烦透了,有些甚至想要隐姓埋名,成为无名小卒。
伏尔泰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在他默默无名的时候,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变得有名气,他愿意牺牲一切求得名声。记住,如果持续不断地去追求某物,你必定会得到它。有一天,伏尔泰成名了,他写道,“我非常厌倦我的名声,因为我生活中所有的隐私都不见了,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消失了——我这么有名所以我不论在哪里,或者我去哪里,总是会被人群包围。如果我去花园里散步,就会有一群人跟来。我几乎就像是一件展览品,一个活动马戏团。」
他的名声如是,甚而危及他的生命。有一次他旅行结束后从车站回家,回到家时遍体鳞伤,几乎一丝不挂,而且还有多处挂彩。因为当时法国有这个迷信:如果能从名人身上拿到他衣服的一小块,你也会成名。所以人们撕扯他的衣服,而在撕扯的时候抓伤了他的身体。
那天他哭着说:“过去我多么愚蠢地想要成名。当没人认识我而我是个自由人的时候,真是太美了!现在我再也不是个自由人了。」
然后他想要成为一个无名小卒。也恰巧他的名望又消失了。在这个生命中,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的,某一天年很有名,隔天你又默默无闻了。他死的那天,只有四个人送他到墓地;这四个之中有一个是他的狗,所以事实上只有三个人。人们完全忘记他的存在,他们已经忘记他还活着。只有在报纸刊登他的死讯时,他们才知道,然后,才开始询问彼此:“他还活着吗?」
如果有名,你会厌倦于名声;如果有钱,你会不知道要怎么用钱;如果受人尊敬,你会成为一个奴隶,因为你必须不断地达成他们的期待,否则你的光环会消失。只有在默默无闻的时候,你才会认为名声是有意义的东西;当不受敬重时,你渴望受人敬重;当受人敬重时,你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人们愈尊敬你,就会愈密切地注意你,看你是否达到他们的期待;你所有的自由都报销了。这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佛陀说那像是一座沉睡的村落,洪水来了,卷走了整个村落——死亡的洪水来了。
死亡追赶上他
他心神涣散且充满饥渴地
在采集花朵
从世俗的享乐中
他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
没有人能在这个世界上得到满足,那是不可能的事。你只会变得愈来愈不满足,如此而已。唯有当你往内走时,满足才可能发生。满足时你最深处的天性,满足不属于物质。你可能因为物质而觉得舒服——一栋美丽的房子,一个美丽的花园,对金钱不必挂记——是的,你可能觉得比较舒适,但你保持是老样子:舒服地不满足。事实上,当享有一切的舒适而且又不必去赚钱时,你将会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察觉到自己的不满足,因为你整天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做什么。
那就是为什么富人比穷人更不满足的原因所在,照道理来说,应该不是这个样子——逻辑上不应该是如此——但生命就是如此,生命并不依循亚理斯多德和他的逻辑。从西方来的富人,看到满脸知足的印度穷人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人什么也没有,为什么看起来这么满足呢?而印度所谓的圣人,大圣人和政治领导人,不断地向世界夸耀:“我们国家充满灵性,看!人们即使很穷,还是很满足,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很富裕。」
这全是胡扯。他们不是内在富裕。你在印度穷人脸上所看见的满足不是内在完成的满足,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一心一意忙着赚钱,维持最起码的生存,所以没有多余的时间感觉不满足。他们没有多余的间暇坐下来沉思他们的悲惨,他们悲惨得没有时间去感觉悲惨!他们悲惨到,从来不知道享乐为何,所以也无从比较。
当一个社会变得富有时就有时间去想:“接下来呢……?」似乎无事可做了。当所有外在之物都变得唾手可得时,你会开始去想:“那么我在这里做什么?一切都有了,但是我还是跟以前一样空虚。 」这个人于是开始转向内在。
乞丐看起来很心满意足的样子,是因为他们从来未尝过富有的滋味。但是富人变得非常不满足,他会因为他的富裕而察觉到财富的无能。死亡追赶上他,他心神涣散且充满饥渴地采集花蜜,他永远不可能从世俗的享乐中得到满足。
你不可能满足,绝对不可能,你百分之百不可能对物质感到满足;头脑会继续要求更多。你有的愈多,就会为自己制造出愈多的麻烦。事实上,当你手中握有太多时间,以至竟不知要如何好好利用这些时间时,你会开始到处乱晃,你会开始想到要自杀。
富裕的国家比贫穷的国家有更多人自杀。另外一种情形则是:你会不满足到也许发疯,变成疯子。富裕的国家比贫穷的国家有更多人发疯。
从某方面看来,富有是很危险的事:它可能逼你走向自杀之途,也可能逼你走向疯狂。但是富有也很有意义的,因为它也有可能驱策你走向宗教,走向你的内在,有可能变成一个内在的革命。情况依你而定,选择是开放的。富人要不是会变得神经质、有自杀倾向,就是会变成一个静心者;对他而言,没有第三条可走之路。
穷人不可能有自杀的倾向,不可能变得神经质;他甚至没有足够的面包,又如何谈及灵性?在黑夜来临前他就已经累坏了,无法再多想什么,而且他也没有精力去想……就睡着了。到了早上又是一天赚取面包的例行公事。每天他都必须取赚钱,想法子来维持生存,没有多余的时间发神经,没有间暇进行心理分析,这些都是富人才供得起的奢侈。而且他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静心者。他会去庙里,但是为了求世俗之物而去;他太太病了,孩子无法就学,他失业了,他去庙里祈求这些东西。穷人的宗教品质非常的低。
世界上有两种宗教:一种是穷人的宗教,它非常的世俗化、非常的物质化;一种是富人的宗教,它非常的精神化,非常的非物质化。富人祈祷的时候不会祈求金钱,如果他祈求金钱,那显示他不够富裕。
有一个苏菲圣人,叫法瑞得(Farid)。有一次村民问他说:“法瑞得,阿卡巴大王来看你这么多次,你为什么不请他在我们村里为穷人开办一所学校呢?我们没有学校。」
法瑞得说:“好。但为什么要等他来?我可以去找他。」
他到德里去,受到热烈的接待,每个人都知道阿卡巴非常敬重他。当阿卡巴在他的私人清真寺里祈祷时,法瑞得被引进。他进去时,看见阿卡巴在祈祷。那时他站在阿卡巴后面,可以听得到阿卡巴在说些什么。当阿卡巴高举双手正要结束祈祷时,对神说:“全能慈悲的唯一真主,洒下更多的财富给我吧!赐给我一个更大的王国吧!」
法瑞得立刻转身走开。因为祈祷快要结束了,所以阿卡巴注意到有人来过而且走开,他回头看到法瑞得走下阶梯,于是跑过去触摸法瑞得的脚问他:“你为何而来——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来——却又为何走掉?」
法瑞得说:“我以为你很富有所以才来找你,但听了你的祈祷词后,我了解到你还是很穷。如果你还在祈求金钱,祈求更多的权力,那么我不该向你要钱,因为我原本是为了在村里筹办一所学校而来向你募钱的。不,我不能跟一位穷人要钱,你自己更需要钱。我会向村民募集一些钱给你!至于学校,如果你需要去求神,我也可以直接求神,又何必用你当媒介呢?」
这个故事是阿卡巴在他的自传中记载的。他说“我生平第一次察觉到:是的,我还不够富裕,我对钱还没有满足。金钱不曾给我任何东西而我却不断地要求更多,这几乎完全是无意识地行为!是我该结束这些东西的时候了。生命已经从我的手中流逝,而我却仍然在祈求这些垃圾。我已经堆积很多这样的垃圾了,却仍然一无所得。」
但是人们几乎是机械化地不停索求。记住,当你在俗世生活过,认识了俗世及其贫瘠之后所产生的宗教,和你因为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宗教,会有完全不同的味道。
穷人的宗教很贫乏,富人的宗教很丰富。而我想让世界上有一个丰富的宗教;因此我并不反对科技或工业化,我并不反对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我举双手赞成,因为我观察到:唯有富人们在世俗的财富上完全受挫时,宗教才能到达颠峰。而唯一能让他们彻底挫折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去经历一切。
蜜蜂采集花蜜
却不独占她的美及芬芳
佛陀称他的僧侣为“乞讨者」——马度卡瑞(Madhukari)。马度卡瑞意思是:像蜜蜂那样采集食物。比丘,佛教的托钵僧,沿户托钵;他们绝不只向一家乞讨,因为那样会对这一家造成太多负荷。所以他们会向很多家乞讨,这家一点点,那家一点点,如此一来他们才不会成为任何人的负担,他们绝不会去向一间屋子乞讨两次。这是马度卡瑞——像蜜蜂一样。蜜蜂在花丛间,不断地飞来飞去,而不会占有。
蜜蜂采集花蜜却不独占花的美与芬芳,它只从一朵花中取一点点,所以花的美不会被糟蹋,芬芳没有被破坏。花朵根本没有感到有蜜蜂来过,它悄悄地飞来,也静静地离去。
佛陀说:觉醒之人像蜜蜂般地生活在世上,从来不会破坏这世界的美,从来不会破坏这世界的芬芳。他静静地活着,静静地移动,只求满足基本的需要。他的生活很简单,一点也不复杂,不为明天而聚集东西。蜜蜂也从不为明天采集,对它而言今天就够了。
所以让内在安定下来,并且去流浪。一个很奇怪的句子:“让内在安定下来,并且去流浪」。内在要安定,但外在要做一个流浪的人;内在完全落地生根,但外在不要久留在一个地方,也不要跟特定的人在一起太久,因为如此一来便会产生执着,便会产生占有。所以要像蜜蜂一样。
前几天晚上我在读一个诗人的回忆录。他说:“我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每当我爱上一个真正美好的人时,我不可能占有他或她。如果占有了,我会立刻看到自己在摧毁这个人的美。如果我变得执着,从某个方面看来,这是在伤害此人,在伤害他的自由。」
诗人是敏感之人;他们可以觉察到很多平常人从来不曾觉察到的事情。这是个很美的洞见,非常深刻;如果真的爱上一个很美的人,你不会想要占有,因为占有就是破坏。你会像只蜜蜂:享受两人共度的时光,享受那个友谊,享受那个爱,但你不会占有。占有就是把人贬低成物品;占有会毁坏他的精神,把他贬为商品——只有没有爱时,你才会这么做;只有当你的爱只不过是恨的假面时,你才会这样做。
佛陀说:要像蜜蜂一样,在生命中流动。享受、庆祝、跳舞、唱歌,但要像蜜蜂一样——从一朵花飞到另外一朵花,经历一切。因为只有透过经验,你才会成熟。但是不要变成占有者,不要陷在任何地方。要保持像河流一样流动,不要停滞不前。内在的确要安定下来,让内在定若盘石,但外在要保持做个流浪的人。
审视自己的过错,
看看你做过什么,或未做过什么,
不要去注意别人犯的过错
人类通常是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宽容自己的缺点,但是强调、夸大别人的过错。这就是自我的方式,当它看到:“每个人都有这么多缺点而我没有 」时,它会觉得很舒服。这个诡计就是:忽视自己的缺点,而夸大别人的缺点,如此一来每个人当然看来都像怪物一样,而自己则像个圣人。
佛陀说:反过来做。如果你真的想蜕变,就不要去管别人的缺点,那不关你的事,你又不是什么人,别人没请你去干涉他们的事情,你也没有权力这样做,所以为什么要自找麻烦呢?但是,不要忽视自己的缺点,因为它们必须被蜕变、被克服。
当佛陀说:“审视自己的过错,看看你做过什么或未做过什么」时,并不是在说:如果你做错事就要懊恼;做对了就要夸耀,觉得了不起。不是。他不过是在说:看清楚,这样在未来你才能记得不要再重蹈覆辙,你才能记得以后优点可以加强,缺点应该减少。他不是为了让你懊恼而是为了让你自己记住。
这是基督教与佛教之间不同的态度。基督教提醒他们要忏悔,因此基督教制造出很大的罪恶感;佛教从来不去创造任何罪恶感,不是要忏悔,而是要记住——过去已经过去了,再也无可挽回,也没有担忧的必要。只要记得不要再重蹈覆辙,要更加谨慎就够了。
像一朵可爱的花
绚烂却没有芬芳,
一个心口不一的人所说出的话
尽是花言巧语却内容空洞贫乏。
那些不断机械式地在反复诵经的人,他们的话语好听却内容空洞。他们就像美丽花朵,绚烂没有香味;他们像纸花或塑料花,没有芬芳、没有活力。唯有当你是从心里面说出来,而不是引经据典时;当你依据自己的权威说话时;当你以真理的亲证者说话时;当你不是以一个学者或博学之士的身份,而是做为一个觉醒者说话时,才可能会有活力和芬芳。
像一朵可爱的花
亮丽而芬芳,
一个心口合一的人所说出的话语
具是美好而真实。
记住:不要重复别人的话。去经验,而且只说你曾经历过的东西。这样你说的话才会有内容,有分量;你说的话会有一种光,会有一种芬芳;你说的话会吸引人们,而且不只是吸引,也是会影响他们;你说的话蕴含深意,而那些准备好要倾听的人则会因你的话而被蜕变;你说的话会呼吸,是活生生的;你的话会有心跳。
就像一堆花朵编织花环般
同样地,也用善行去编织你生命的风格
让你的生命成为花环——善行的花环。但根据佛陀的看法,只有当你变得更谨慎、更警觉、更觉知时,善行才会产生。善行不是培养得出来的德行,善行必须是你变得更有意识之后的副产品。
佛教不强调德行,而是强调意识——这是佛教对人类以及人类进化最伟大的贡献。
今天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