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OSHO奧修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12511|回復: 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 靜 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0-10-31 23:3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老 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 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 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 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啟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 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 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推薦
發表於 2021-6-23 18:36:2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premtoshan 於 2021-6-23 18:39 編輯

清靜經解說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註:
大道無形、無情、無名。大道是指真理,真理沒有形狀、沒有感覺、沒有名稱,
看不見、摸不著、永遠找不到。以頭腦的認知能力來說,最接近道的東西就是空間。
但真正的答案是無法透過頭腦來了解的空無。空無當中,沒有頭腦,因此沒有文字,
無法將空無命名,勉強叫做道,道就是道路、途徑。空無生出頭腦是起點,
經歷各種思想是道路,再回到空無是終點。但空無既是起點、也是道路、也是終點。
整個過程一直都在,不論頭腦思想、天地萬物如何變化,空無完全不受任何影響。

道生天地、日月、萬物。就是空無壓縮、振動、變化,於是產生萬物,但萬物無常,
最終都會消失。亦即空無生出萬法,萬法回歸空無,這在佛教,稱為輪迴。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註:
道有清濁動靜,若天清地濁,那麼應該是天靜地動,天動地靜是錯誤的。
男清女濁也是錯誤的,應該是男女皆濁。男動女靜,原則上是這樣,但也不一定如此。
假使清濁、男女指的是陽與陰、正與反的辯證關係。那麼天動地靜,也必須同時有天靜地動,
男清女濁,也必須同時有男濁女清,這樣才是正確的。因此這一段是混亂的。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意思與空無生出萬法相同。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註:
清淨是混濁的根源,混濁是清淨的動態展現。動者靜之基是錯誤的。大道或空無,
是湛然常寂、圓明不動的,是完全透明、絕對寧靜的,如此才能夠有其動態展現,
所以是靜者動之基才對。人清靜後,天地皆歸,歸到哪裡?沒說。
其實不論人是否清靜,天地就只能歸到空無,人是否清靜與天地無關。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註:
人好清靜,就是每個人都想放鬆,但卻走上完全相反之路,這是因為心、慾帶來緊張,
就是頭腦一直想要更多的錢性名權。人需要吃排洗睡,沒有錢、財務不自由是無法完全放鬆的,
追求足夠的金錢,會帶來緊張,甚至很大的緊張,但這是無可奈何的。
但賺夠吃排洗睡的錢之後,再渴求更多的錢性名權,那就不妙了,就難以清靜了。

接下來講方法論,用的是遣、澄二字,就是放棄、沈澱。放棄、放下是極微妙的,
一種是徹底被打敗,另一種是什麼都不做。兩種情況都與頭腦一直想要成功的本質相反,
要將頭腦從很在乎、得到、占有轉換成無所謂、放棄、放下,需要一再地讓腦中保持一片空白,
也就是澄心、沈澱,最後才能安於、樂於空無。一開始會很無聊、慾望會一直再起,需要時間,
需要很高的成熟度,才會比較容易產生空無的心態,這樣慾望才會消失。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註:
能夠放下慾望的人,內觀其心,就是閉起眼睛,去找出有慾望的這個人是誰?或者這個總後台是什麼?
答案當然是我。心無其心,就是不斷提問我是誰?向內找我,但卻永遠找不到,
最後就是腦中一片空白以及一些細微的感覺,也有可能進入禪定,也就是深沈的睡眠,
我這個人最久是熟睡三十六小時,不省人事,整個過程我或是空無一直都在,
也就是說我並未消失,只是我本身經驗到一片空白,若我不在場,我這個人就無法在醒後說:
我很好、極好、說不出的快活。

心無其心是指腦中一片空白,但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到底是指看不見身體和物質,
或是指在心態上不執著看見之物,這兩者不易判定,因為文言文的意義有時不精確。
從物質面說,不論開悟或沒開悟,人類看到的東西肯定是相似或相同的,
就像一群不同的貓,牠們看到的東西也會是相似或相同。覺知透過不同的頭腦、
眼睛所看到的物質是根據頭腦的功能來決定的,不是開悟者就能看到什麼奇特的東西。

從心態面說,開悟後會像沒開悟前一樣看到物質,但心態會像鏡子,不執外物,
好比我這個人醒來,常常想不出自己到底在哪,過了一段時間後,才會想到地球、台灣等等。
但假設有一個女人走過來,我這個人還是可以知道這是女人,沒有問題。
雖說在開悟或接近開悟的情況下,會有很多靈性經驗,但都與物質無關,是看不到的。
靈性經驗的享受與世間性愛、博愛的享受,完全無關,頭腦絕對無法想像出來,絕難描述。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註:
觀空亦空,就是頭腦投射出來的空無,也就是空間,其實並非真的存在。
空無所空,就是心態上的空無,其實也並非真的存在。
所空既無,就是頭腦投射出來的空無與心態上的空無,都不存在了。
無無亦無,無無,就是完全忘了空無這件事了。亦無,就是連忘了空無這件事也不存在了。
無無既無,就是達成死亡了。
湛然常寂,就是我這個人永遠死亡,等於沒有任何事發生,一切本來就是完全透明寧靜。
寂無所寂,慾豈能生,就是連寧靜也不存在了,慾望當然無法存在。慾望不存在,就是真靜。
真常應物,就是開悟後,但身體沒有立刻死亡,還在世間,那麼在生活上就是完全自然,
世上沒有我這個人,也沒有任何人。
真常得性,應該說真常即性,這兩者有分別嗎?
常應常靜,就是有事就自然應對,毫不費力,沒事就完全放鬆,絕對平靜。這就是常清靜。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謂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註:
這樣的清靜,其實就是已經得道了,不能說是漸入真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就是什麼東西都沒得到,天上沒有掉下鈔票,就像佛陀該討飯時,就去討飯。
為化眾生,名謂得道,就是告訴別人,所謂得道,只是心態上極其微妙的轉變,就像空無回到空無一樣,
等於沒有任何事發生,我這個人什麼都沒做,沒有狀態、沒有能所、沒有感覺。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就是開悟後才能傳道,不可像鸚鵡一樣,整天阿們、阿拉、阿彌陀佛,
或是重複經典語句,自己卻無真實體驗。傳道極難,佛陀被滅族、惠能被追殺、奧修被毒死。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註:
上士無爭,就是知道一切都是假的,沒什麼可爭。下士好爭,就是心中有慾望,
意識必須停駐在別人或事物上面,無法單獨處在真空寧靜中,必須與別人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
上德不德,就是得道之人,不會執著道德,完全自然放鬆。
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就是有慾望的人,以道德當令箭,強迫別人遵守道德,
自己卻常常壓抑不住,喪行敗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註:
沒有開悟的人,會亂想、恐懼、占有、貪求,產生一連串的緊張,這就是煩惱。
人生之苦主要是疼痛、煩惱兩類,這兩類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
即使不疼痛、煩惱,也會無聊,無聊也是細微的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註:
身體疼痛,頭腦煩惱,一再投胎,總是誤以為自己是人,不知個人永遠死亡的好處,
這個永恆的道理,只有真正了解,才能欣然接受,開悟後就能常清靜了。

結論:台語俗話,一切攏係空嘛!有一好沒兩好!英語俗話,Death awaits all men!
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部古書,某些觀念有誤、有些重複、語意晦澀,其實很難讀出什麼來。
我就是空無,我是看不見、摸不著、永遠找不到的,就算我這個人偶而有些疼痛、煩惱,
也與我完全無關,等到我這個人死了,我就是真正的我了,目前我這個人每天都在家裡等。

板凳
發表於 2020-11-8 04:17:46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分享, 順便說個題外話, 道家著作中, 我喜歡[金色花的秘密]這本書, 呂祖強調凝視第三眼, 練習過後收穫不少~
地板
發表於 2021-6-24 03:31:34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分享~ 放下與沉澱~
5#
發表於 2021-11-8 20:45:48 | 只看該作者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這句其實不夠精確,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才對。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這句話,太難解釋,但並未是單純慾念或與執著有關,而是講述「澄」這個字,有點像誰說過的「清明」。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謂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這句話才開始有講一點開悟後之事,之前的都是講如何開悟與天地形成說明。
他所謂的真道都只是真理的道路,連得道都並不是開悟,只有【能悟之者,可傳聖道】比較可能是指悟道者。
後面的也是講如何開悟,而開悟後的描述只有「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6#
發表於 2021-11-9 16:07:54 | 只看該作者
天動地靜, 男動女靜,動者靜之基。這三句明顯有問題,為何古人要這麼說?

因為他們誤以為日繞地轉,每天日出日落,每年季節變換,因此天是動態的。
地球質量太大,人太小,感覺不出在動,因此地是靜止的。於是說天動地靜。

男為乾,乾是天、是首;女為坤,坤是地、是輔,為了配合天動地靜,於是說男動女靜。

古代男尊女卑,為了配合男動女靜,於是說動者靜之基。說男清女濁,也是相同的原因。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直執著慾望的滿足、不斷追求,就無法達成放下一切的高度。
但以放下一切為基準,儘可能不去追求慾望的滿足,慾望自然就無法滿足,這一直都會是兩難局面。
因此福慧雙修是有其必要性的,最終才能放下一切、完全放鬆、徹底休息、安然而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 神秘玫瑰WWW.OSHO.TW   

GMT+8, 2024-11-23 17:35 , Processed in 0.1311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