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奇迹

第四章:知识与素质(一)

  葛吉夫的讲课在我们之间引起许多讨论。

  虽然有很多地方我还不清楚,但是许多事情已经产生关连,一个观点常常会出奇不意解释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观点。这个体系的某些部份就像感光版上逐渐显影的人物或风景一样,开始隐然成形;但是许多部份仍然留白不全,许多观点也常常和我原先预期的正好相反。不过我尽可能避免冒然下结论,而只是静观其变。

  常常我以前没有听过的一个字眼就使整个画面改观,使我不得不重新架构所有这一切。我明白我必须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正确无误的勾勒出这个体系的轮廓,因此我非常讶异有些人如何能在只听过一次讲课后,就立刻了解葛吉夫所说的一切,还能解释给别人听,并且对我们抱持某些特定的看法。

  这时候我总会想起第一次和葛吉夫及他的莫斯科团体见面的情景。那时我也差一点就对他和他的学生们骤下判断,但当时某种内在的力量阻止了我。现在当我开始明白这些观点具有多麽重大的价值,一想到我很可能就和它们擦身而过,完全不知道有葛吉夫这麽一个人的存在,或是当时如果我没有询问什麽时候可以再见面,很可能就从此永别,一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毛骨悚然,而深觉厌幸。

  葛吉夫几乎在每次讲课时,都会回到一个主题,显然他认为相当重要,但是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却对此不甚了解。

  「人类的发展沿着两条线进行,也就是知识线和素质线。在正确的进化中这两条线会平行发展,而且互相帮助。但是如果知识线的发展远超过素质线,或是素质线的发展远超过知识线,人的发展就会出错,早晚会碰到瓶颈。 」

  「人们了解『知识』是什麽意思,他们也了解知识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有高下之别,也就是有不同的品质。『素质』对它们而言则只是『存在』,是『不存在』的相反。他们不了解素质和存在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和范畴。就以矿物和植物为例,它们的素质是不一样的。植物和动物的素质,以及动物和人的素质也不一样。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素质差异可能比矿物和动物之间的差异还要大,但是人就是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也不了解知识是依素质而定的。他们不但不了解,甚至不想去了解。尤其是西方文化常会认为一个人可以拥有极高深的知识,譬如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擅长研究发明,但同时他也可能是,而且有权是个猥琐、自私、吹毛求疵、卑鄙、善妒、虚荣、幼稚、以及心不在焉的人。人们似乎认为一个教授一定走到哪里就把伞掉在哪里。 」

  「然而这就是他的素质。人们总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依赖素质而定。西方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知识程度,而不重视他的素质程度,他们并不会为了素质的低下而感到惭愧,他们甚至不知道素质是什麽意思。 」

  「假如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就变成抽象的理论,不能应用于生活,甚至还会有害,因为它不能为生活服务,或是帮助人们应付难题,反而使生活变得更复杂,带来新的困难、麻烦、和不幸。 」

  「这是由于未随素质一起发展的知识并不足以应付,或充分适合人们的需要。这样的知识总是只知道某一件事,却完全不知道另一件事;只知道细节而不知道整体;只知道形式而不知道本质。 」

  「像这样知识压倒本质的情形可以在现今的文化中观察得到。人们早已忘记素质的价值及重要性,也忘记知识程度是由素质程度决定的。事实上,在某一程度的素质下,知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度。在某一给定的素质限制下,知识不可能改变品质,只能累积同一性质的信息,因为知识性质的改变有赖于素质性质的改变。 」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层面。现代人素质最显著的特性就是内在缺乏统一性;更进一步说,许多他自以为拥有的特性,如清晰的意识、自由的意志、永恒不变的自我、以及做的能力,其实都付之阙如。我这麽说你也许会惊讶,但是现代人素质的主要特性就是昏睡,而这解释了他为什麽缺乏其它种种特性。 」

  「现代人活在睡梦中:生于昏睡,也死于昏睡。关于昏睡的定义及他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以后再谈,现在我们只需要想一想:一个昏睡的人可以拥有怎样的知识?如果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记得昏睡是我们素质的主要特性,就会恍然大悟:假如一个人真的想要拥有知识,他必须先思考要如何清醒,也就是如何改变他的素质。 」

  「人的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外在表现:主动或被动;诚实或说谎;自制或放荡;易怒、自私、随时准备自我牺牲、骄傲、虚荣、欺诈、勤奋、懒惰、有道德或堕落;这一切以及其它种种的表现构成了一个人的素质。 」

  「但是这全都是机械性的。如果人说谎那是因为他无法不说谎,如果他说实话,那也是他无法不说实话,同理类推。每件事都是自行发生的,一个人无论内外都什麽也不能做。 」

  「当然这也有它的限度。一般说来,现代人的素质品质很糟,但也有可能更糟到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这点必须要牢记。如果自己的素质还能改变,就算是非常幸运了。大多数人的机器都已经破败不堪,无药可救。如果你想到这一点,就会了解为什麽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吸收真正的知识,因为大部分人的素质都阻碍了这个可能性。 」

  「一般说来,知识与素质的平衡发展,远比各自的发展重要的多。单方面的发展一点都不好,但是这种发展似乎特别吸引人。 」

  「如果知识的发展胜过素质,一个人能知却没有能力做,这是无用的知识。反过来说,如果素质胜过知识,一个人有力量做,却不知道要做什麽,这样的素质漫无目标,所做的努力也只是白费。 」

  「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例证显示当知识的发展超过素质,或是素质的发展超过知识,都会导致一个文明全盘瓦解。」

  「如果只是知识或素质单方面的发展,会产生什麽结果?」一个人提出疑问。」

  「只是知识单方面的发展,会产生虚弱的瑜珈修行者,也就是一个人博学多闻,却一点也不会做,他并不了解(葛吉夫强调这个字)他所知道的;他没有监识力,不同类型的知识在他看来并没有分别。只有素质单方面的发展会产生愚蠢的圣人,也就是一个人有能力做,却不知道要做什麽;如果他真的做了什麽事,也只是依着主观的情感去做,极可能走上岐路或犯下大错,做出与愿相违的事来。不管是虚弱的瑜珈修行者或是愚蠢的圣人,都会走到瓶颈,不能再往前发展。 」

  「为了了解知识和素质的性质,以及彼此的关连,我们必须了解知识、素质与『了解』的关连。知识是一回事,了解则是另一回事。人们常常混淆这两个观念,而无法清楚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 」

  「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了解,了解也不因知识的增加而增加,它是依知识与素质的关连而定,也就是两者的结合。知识与素质不能相差太多,要不然了解就不会产生。同时,知识与素质的关连,并不因知识单方面的发展而改变。改变只有在素质与知识同时成长时才有可能。换句话说,了解只因素质有所成长才成长。 」

  「一般人并不会分辨了解和知识的不同。他们总认为更多的了解是由更多的知识而定,所以他们拼命累积知识--或他们所谓的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累积了解,也懒得去管。 」

  「但是一个人如果习于自我观察,就能确知在他生命中的不同时期,对于同一个观念或同一个想法,常常有着全然不同的了解。他常会很讶异以前怎麽可能如此误解,而直到如今才算『大澈大悟』。在这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对于同一主题的知识并没有增加,那到底是什麽改变了呢?是他的素质。一旦素质改变,了解也就跟着改变了。 」

  「当我们了解知识只是一个中心的运作,而了解却是三个中心同时运作,就能明白知识与了解的差别。理智中心可能知道某事物,但只有当一个人感受并察觉与这事物相关的一切,了解才会出现。 」

  「先前我们曾经提过机械性。如果一个人只是头脑知道而已,他并不了解什麽是机械性。他必须用整个人的素质去感受它,才能真正了解。 」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人们才能明白知识与了解的差别,明白知道和知道如何去做是两回事,后者不是只靠知识就可以达成。然而在实际行动之外,他们对『了解』就一无所知了。 」

  「通常,当人明白他不了解一件事物时,就尽可能给它冠上一个名称。但是『冠名称』并不等于『了解』。不幸的是,人们通常满意于名称。当一个人知道很多名称,也就是很多字时,就被尊为博学多闻,当然这并不包括实际行动,因为在其中他的无知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

  「生活中知识线与素质线的分歧,是与人们的缺乏了解互为因果。造成这分歧的原因,出在人们使用的语言,因为这套语言充满了错误的概念、分类及联想。由于一般思考的特性就是含糊不精确,每个字眼都有成千上百的意义,依照说话者所能掌握的素材,以及说话当刻的各种联想而定。人们并没有察觉他们的语言主观到什麽程度,也就是使用同一个字眼时,所说的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他们丝毫没有察觉,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语言,对别人的话只有模糊的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但是人们确信他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而且可以彼此了解。事实上这种信念根本站不住脚。他们所说的语言只适用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他们在这个层面可以互相沟通。但只要一触及稍微复杂的领域,他们就立刻迷失不知所云,也不再了解彼此,虽然没有人意识到这种情况。人们想象他们能了解彼此,或是只要他们愿意,就能了解彼此;他们想象自己跟别人都能了解书中作者的意思,这是生活中的幻觉之一。事实上,没有人了解其它人。两个人可能说着同一件事,却赋予它不同的名称;或是无止无休地争论,浑然不知他们说的是同一件事。反过来说,两个人可能使用同样的字眼,想象他们达成了共识,事实上他们说的根本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而且一点也不了解彼此。 」

  「如果我们找出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字眼,努力分析其中代表的意义,就会立刻看出一个人在某一刻赋予一个字词的特殊意义,可能是别人永远想不到的。 」

  「让我们以『人』来设想一个团体对这个字的讨论。毫不夸张的说,有多少人三与讨论,就会产生多少种完全不同的解释。 」

  「当说出『人』这个字时,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从他惯常思考人的角度,或以当时的想法来思考。如果一个人当时正在思考两性关系,那麽『人』这个字对他并不是中性名词,他立刻会自问: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某人是教徒,他的第一个问题会是:他是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第三个人可能是医生,所以『人』这个字对他而言是病人或是健康人,这当然是从他的本行出发。一个精神主义者会从『灵体』或彼端的生命等角度来看人;如果问他,他可能会说人可以分为通灵者和非通灵者。一个自然科学家会把思考重心放在人是一种动物这个认知上,也就是在谈人的时候,他会想到他的牙齿构造、手指、脸部的角度、两眼间的距离等。一个律师会把人视为一个统计单位,或是法律适用的主体,是一个潜在的罪犯或是诉讼委托人。一个道德家一说出『人』这个字,就把它导入善恶的领域。 」

  「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的矛盾,也没有发现他们从未了解彼此,却一直谈着不同的事物。显而易见的,如果要做正确的研究,要精确地交换思想,就需要一套精确的语言。这套语言能确定一个人真正的含意,也能在他提出一个概念时指出思考的脉络,并且确定这个概念的重心所在。这个观念再清楚不过,而其实每一门学科都致力于为自己建立精确的语言,但是却没有产生一套普遍通用的语言。人们总是混淆不同学科的语言,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正确关连。甚至每一门学科里,新的学名和术语也不断出笼。然而新名词出现越多,情况就越糟,误解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多,人们也会越来越不了解彼此。 」

  「精确的了解建基于一套精确的语言。研究古老的知识体系要从研究一种语言着手。这种语言能确立所说的事物是从什麽观点说的,以及其中有什麽关连。这套新语言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术语,而是把语言架构奠基在一项新原则,也就是相对性原理。这意思是说,它把相对论引用于一切概念,如此便能精准地确定思想的角度--这正是日常生活所缺少的。 」

  「当一个人掌握了这种语言,就能藉由它学到许多信息和知识,这是普通语言,甚至所有的科学和哲学术语都办不到的。 」

  「这套新语言的基本原则在于:所有的观念都集中在一个观念上,也就是说,它们是依各自与这中心思想的关系而定,这个中心思想就是进化。当然这不是指机械性进化,因为这种进化根本不存在,它指的是有意识及有意志的进化。 」

  「这世界的万事万物,从太阳系到人,从人到原子,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不是进化就是退化,不是发展就是败亡。没有机械性进化这回事,只有退化或毁坏才会机械性地进行,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进化就会退化。至于外来的帮助,只有在人们重视及接受它时才能发挥效力,即使一开始它可能只是一种情感作用而已。 」

  「这套使了解成为可能的语言,能标示出被检查的事物与进化的关系,标示出它在进化阶梯上的位置。在这个目的下,我们就可以依据进化的步骤来区分许多常用的观念。 」

  「让我们再以『人』为例。在我说的这套语言中,不用『人』这一个字,而是用七个字来表示,依序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第三种人、第四种人、第五种人、第六种人,及第七种人。使用这七个字,人们就能了解彼此所谈的人是什麽了。 」

  「第七种人已经达到人类发展的极致,具有人可能拥有的一切,也就是意志、意识、永恒不变的我、个别性、不朽,以及其它许多我们误归于己有的特性。我们只有在相当了解第七种人及其特性时,才能了解我们逐步朝他进化的各个阶段,也就是了解我们可能的发展过程。 」

  「第六种人非常接近第七种人,只是他的一些特性还不能永久不变。」

  「第五种人对我们而言也是可望不可及,因为他已经达成统一性。」

  「第四种人是一个居中的阶段,我等会儿再谈。」

  「第一、二、三种人都在同一层次,共同形成机械的人性。」

  「第一种人生活的重心在运动中心,这种人是身体人,他的运动中心和本能中心强过理智和情感机能。」

  「第二种人和第一种人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情感中心,也就是他的情感机能强过其它机能,他是情感人。 」

  「第三种人也处在同一层次,但是他心理生活的重心是在理智中心,也就是他的理智机能强过运动、本能,和情感中心。他是理智人,总是由理智和思辩来看待事物。 」

  「每一个人生来就是第一种人、第二种人,或第三种人。」

  「第四种人并不是天生的。他生来是第一、二,或三种人,只有在经过特定的努力之后才能成为第四种人。他一定是学校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偶然发展或一般教养的成果。第四种人已经与前三种人站在不同的层次:他有一个永久的磁性中心,由他对工作的评价及与学校的关系所组成。此外,他的心里已经开始达到平衡,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有一个中心压倒其它中心。他开始认识自己,也知道要往哪里去。 」

  「第五种人开始形成结晶,他不会像前三种人一样善变。但是要注意的是,第五种人可以是正确或不当工作的结果。他可以由第四种人进化而来,也可以不经由第四种人而达成。如果是后者,他就不能再发展成第六及第七种人。要成为第六种人他必须融化掉已经结晶的本质,必须要有意地忘掉他是第五种人,这只有经过可怕的痛苦才能做到,还好这种错误发展的例子非常少。 」

  「这种把人分成七类,或是七个数字的区分解释了许多否则无法了解的事物。这种区分提供了第一个适用于人的相对性观念,事物会随着不同类人的观点而有所不同。 」

  「如此,所有人的内在及外在表现,所有属于人的,所有他创造出的事物,也都可以分成七类。」

  「我们可以说有一种知识是属于第一种人的,它以模仿、本能、背诵、填鸭及反复练习为基础。如果他是百分之百的第一种人,就会像鹦鹉或驴子一样学习任何事物。 」

  「第二种人的知识是他所喜欢的知识,他不喜欢的就一点也不知道。他总希望在每件事物上找到乐趣。反之,如果他病态,就会知道他不喜欢、压迫他、使他害怕、恐惧及厌恶的知识。 」

  「第三种人的知识以主观的逻辑思考、字眼,及字面的了解为基础。它是书虫及学者的知识。举例来说,第三种人会计算【可兰经】中阿拉伯字母出现的次数,然后以此演绎一整套体系来诠释【可兰经】。 」

  「第四种人的知识就非常不同了。这份知识来自第五种人,而又依次来自第六种人,上溯自第七种人。当然第四种人只能以他的能力限度来理解这套知识。但比起第一、二、三种人,他已经由知识的主观面中解脱出来,迈向客观的知识。 」

  「第五种人的知识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他已经拥有一个不可分割的我,而他所有的知识都属于这个我。他不会有一个『我』知道某事物而另一个『我』却不知道。他知道什麽,他整个人都会知道。他的知识比起第四种人的要更接近客观知识。 」

  「第六种人的知识是人可能拥有的最完整的知识,只是它还有可能丧失。」

  「第七种人就是他自身的知识,它是不能与他分离的。它是关于一切的客观而且实际的知识。」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