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OSHO奧修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7989|回復: 2

藝術大師 葉蕾蕾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3-18 15:18: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new2000 於 2013-3-18 15:20 編輯

北費城社區重建的故事


文 ◎ 池農深


美國一個廢墟社區,十四年間,耕耘成有劇場、雕塑的社區。敲下第一鋤的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女子,

她如何透過藝術,為原本毒品流盪的貧民窟,重建生活的夢想和自信?

  十四年前美國賓州北費城是一個被人遺忘的社區,充斥著毒品交易、流浪漢、遊蕩街頭的孩子,但今天卻成了社工人員、教育家、都市計劃工作者研究的對象,而這個轉變的靈魂人物是一位來自台灣的中國女子── 葉蕾蕾(Lily Yeh)開始的。

 
 
在這裡建造一座花園吧!

  自小與喜愛宋元山水畫的將軍父親,一同沉浸在中國繪畫領域的葉蕾蕾,畢業於台大外文系,一九六三年赴美在賓州修習創作與藝術史。畢業後她辦過好幾次的展覽,嘗試不同藝術形式的作品。一九八五年,葉蕾蕾雖然獲得賓州大學中國藝術史的教職,但在她的內心深處總覺得不踏實,難以融盡「他們的」藝術裡面。
  這年春天,在一位藝術家朋友亞瑟•赫(Arthur Hall)的帶領下,葉蕾蕾來到北費城一個被遺忘的廢墟社區,到處是雜草、垃圾、空屋,醉漢、毒販穿梭其間,眼前的世界撞擊著她。
  在社區裡倡導非洲音樂的亞瑟,語帶挑戰性的請求對她說:「怎樣,妳來幫我在這裡建造一座花園吧!」
  一九八六年夏天,這位有著強烈入世情懷的藝術家再次來到北費城黑人貧民社區,這回葉蕾蕾帶著向賓州藝術委員會申請到的二千五百美元,買了桶子、鏟子……,開始動手想打造一座屬於每個人心中的花園。
 
 

一場「行動藝術」,開演了!

  「這不是一項社會工作,也不是慈善事業,是對自我完成的一種路程。」葉蕾蕾表達。而她正朝向一條艱辛卻昂揚的道路,出發。
  
「沒關係,我們再做!」

  社區居民看到這位帶著工具前來瘦小的東方女子,根本沒有人願意理會她,亞瑟就央請當地的一位藝術家約瑟夫•尤(Joseph Jo)協助葉蕾蕾。幾天後,約瑟夫跟亞瑟反應:「我可不願意跟這位瘋狂的女子工作。」直到有一天,躲著葉蕾蕾遠遠的約瑟夫在路上跟葉蕾蕾碰面,葉蕾蕾請求約瑟夫一定要幫她的忙,實踐一個小小的希望──在荒蕪中整理出一塊淨土。她的誠意感動了約瑟夫,他被說服了。
  與社區裡許多孩子熟稔的約瑟夫,為葉蕾蕾召集了七、八位孩子,葉蕾蕾在一塊二百三十平方米的荒地上,用樹枝畫了一個圓,這個圓是她在這個社區工作的一個起點。她和孩子們開始動手清理,把土裡的磚塊、磁片翻挖出來,放在一堆,她並利用這些現成的物品,作為建造空地雕塑的材料。
  社區裡大多住著破碎的單親黑人家庭,剛開始來幫忙的孩子並不多,她為那些飢腸轆轆的孩子準備食物,或給幾塊錢買吃的,甚至自掏腰包付給他們很少的工資,一天雖然只有十五美元,但對孩子們的家庭而言卻也是一筆小收入。在第一個夏天、第二個夏天,經常發生清理好的花木或遭破壞、或被偷走,不畏挫折的葉蕾蕾安慰孩子們:「沒關係,我們再做!」歷經三個夏天,越來越多的孩童、社區居民、專業藝術家加入這個計劃,第一座怡東園完工了,第二座天使巷在社區中傳開了,從一平方公尺、一平方公尺的清掃廢地,到建立一個公共雕塑公園,吸引了人們的駐足與投入,更凝聚了社區的動力。孩子們也從磁磚鑲嵌、牆垣建造工作中,獲得了自信與快樂。原本一個令人畏縮前往、盡量繞道而過的社區,以她嶄新的面貌迎向世人。

 
 
一步步改變社區與人的生命

  一九八七年的一個夏夜,約瑟夫坐在一條清理乾淨的街上,對著身高六尺八吋、三百磅重的「大個兒」詹姆士•麥克談起,葉蕾蕾來建造社區公園的事。曾經是毒品交易者的「大個兒」,靜謐地聽著不發一言。但在往後的十三年裡,「大個兒」卻成了葉蕾蕾的得力助手之一,並獨當一面的負責鑲嵌(mosaics)的工作。
  剛開始有二十年吸毒經驗的大個兒曾經好幾次對葉蕾蕾說,等她下個夏天回來時,他會把毒戒掉。但葉蕾蕾跟「大個兒」表明她的看法:「我並不是到這裡解決你們的問題,要做的是跟你們一起分享藝術與環境生活的改造。」這個黑人貧民社區,許多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往往掉入毒品── 監獄的沉淪中,葉蕾蕾從最無侵略性但也最具滲透性的藝術著手,正一步步改變社區與人的生命。
  雕塑公園的塑像幾乎全是用鑲嵌與彩繪,土裡清出的磁塊加上葉蕾蕾自燒自製的,這些看起來帶有伊斯蘭圖案與非洲藝術混合的鑲嵌,是那麼的亮麗耀眼,吸引了過往路人讚賞的眼光。年輕時因為腳傷無法圓職業籃球夢的「大個兒」,在挫敗的成長路上,一直沒有得到別人積極的肯定,但從這裡他找到了生命的支撐點。從毒癮中轉而對mosaics(鑲嵌)依賴的「大個兒」,更告訴葉蕾蕾:「鑲嵌雕塑與圖形,是我每天一早起床的原動力。」

 
 
從廢墟中建立藝術與人的社區

  一九八九年這個半廢墟之城成立了「藝術與人的社區基金會」(The Villag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葉蕾蕾在短短的十四年中,透過藝術把一個貧民區變成藝術與人的社區。上大學,過去對這個社區的人來講,無疑是一個遙遠的夢,但一九九九年夏天,第一個從社區團體培育出來的孩子,順利進入大學,讓夢想成真。每年社區本身要負責培養青年領導人才七十五人,這些培養出來的領導人才,再繼續擴大幫助北費城的孩子們。
  葉蕾蕾是如何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組織成一個非營利的團隊?
  北費城「藝術與人的社區」無疑是在實踐一個與主流社會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他們用泥灰混合,用雙手堆砌起建築一個公園的雕塑、圍牆,一寸一尺的清理廢地。不同於摩天大樓的建構形式,不要大賣場和一切以商業為誘因的社會結構,讓生活在社區裡的人不至於很快的又淹沒在這股洪流中。
  「小國寡民的經營方式」、「讓社區自成一格的存在與生長」、「一個主流以外的聲音」是藝術與人的社區基金會清楚的方向,也是這個團隊為何能吸引有共同認知的專業人才。從十四年前葉蕾蕾隻身投入,到今年藝術與人的社區基金會全職員工已近三十人,義工超過萬人,這些義工除了附近的居民外,還有來自全國的大、中、小學,讓參與的網絡更寬廣。
  七月我再次造訪的前一天,剛好明星足球隊-- 老鷹隊,帶著工具、禮物前來。那天社區裡一共集合了五百位義工,花了一天的時間,攜手合作清理出一塊堆滿廢物、破車,髒亂無序的空地,舖好土,種上樹,裝上孩子們玩樂的裝備。每個參與者都與有榮焉的能與明星足球隊共同工作一天。像這樣大型的行動還是第一次在此發生,在足球隊來之前工作人員需策劃、宣導,並且告訴足球隊社區需要什麼,然後才機動性的進行,不然像這樣的外援往往會成為一種無序的行動,平白只是熱鬧一場,對社區並無多大意義。

  

陸陸續續的有「原住民」搬回來住

  目前基金會董事一共有十六位,五十一%來自地方,每年要開董事會議與決策方向,而決策的資料來源是由全職人員預先透過人口調查及居民的需要做評估,例如要一個公園?菜園?一旦選定時間,居民必須參與並響應行動。
  基金會經費除了向多處非營利機構申請贊助,以及當地市政府與中央的補助外,社區本身也不斷的開拓資源。
  一九九九年三月,充滿熱情剛退休的種樹環保專家肯•卡羅迪基(Ken Kolodjiz)加入了組織。在基金會的號召下居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把社區外圍一塊二畝半堆滿垃圾的市府地清理乾淨,並將它闢成樹苗圃。這座樹農場從去年的五百棵樹苗到今年已育有一千棵,樹種除了賣給遠近的居民和鐵路公司,這項計劃同時也為社區居民帶來工作機會,目前這個計劃已開始進帳。
  「藝術公園」是葉蕾蕾打開社區的第一道門,也因而改善了此處的環境,使這地區成了注目的焦點。在總規劃期間面臨最大的難題是往往找不到空屋或空地的主人,幸好這幾年因為社區環境大大的改善,陸陸續續的有「原住民」搬回來住,並共同參與清掃工作。
 

 
藝術是一種生活的基調

  近幾年來,藝術與人的社區基金會不斷受到外界的表揚與讚譽,尤其是來自主流社會的聲音,這是否對社區造成衝擊?
  肯•卡羅迪基指出,以往大家看待他們有如第三世界,是個無法營利的地方,急切的想送技術、方法來幫助他們。「社區如何在主流社會的價值取向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這個社區最大的挑戰。」這位精力充沛的老者指出。


男孩:我說,你的火在哪裡?

女孩:我說,你的火在哪裡?

男女孩:你得找到它,將它遞過來。

男演員1:從你到我。
男演員2:從我到她。
男演員3:從她到他。
男演員4:從兒子到父親。
男演員5:從兄到妹。
男演員6:從女到母。

齊聲:從母親到孩子,你的火在哪裡?我說,你的火在哪裡?你不能聞出我們的過去嗎?

生之火--不是死亡之火。
愛之火--不是殺戮之火。
黑色之火--不是惡棍的陰影,陰影,陰影,陰影--。
那裡是我們照亮世界的璀璨之火?
                -- Sonie Sanchez


  這是費城詩人作家宋妮為社區青年劇團寫的詩劇。這個劇團在葉蕾蕾的鼓勵下誕生,每年的「費城日」都應邀公演。
  朝著自給自足式的社區共同體邁進,一直是葉蕾蕾的夢想。一九九六年辭掉學校終身教職的她,更全心投入社區的工作,義無反顧地一筆一畫描繪她的現世山水。透過藝術這媒介,葉蕾蕾接觸到第一雙孩子的小手、第二雙 -- 然後對話的開始,教育的開始,希望的開始。而這個「藝術」的定義絕不是那種高不可攀美術館的「主流藝術」。在此藝術是一種生活的基調,是中樞神經,統合了人與環境、政治、社會。

  


把廢置地變成可用之地


  北費城重建的例子,一路走來已經有十四年了。蕾蕾從未強加自己的視覺習慣在這個社區,她以居民自己的祖源地的非洲藝術形象、色彩來裝扮自己的社區。從利用廢地成為雕塑公園,從清理一條街道開始,到目前計劃中要完成二百六十條街道,由點到線到面的發展。在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五年間有八十間廢屋被整頓出來,受過環境與農業知識教育的社區小孩超過四千人,成年人有三百人,義工助理一千人。
  在此,不僅創造了新的資源與工作機會,把一個完全停擺的廢置地變成可用之地,社區重建預算從二千五百元美元到現今一年一百萬美元。
  從葉蕾蕾踏進社區的第一天開始,就把「人與家園」的關係帶來了(或許她也在尋找家園吧)。她帶來了方法與媒介,在美化家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藝術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她吸引了孩子、居民及有心的社會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反主流文化者,自成一個團隊,一起推動夢想的實踐。
  隨著增加而來的援助金,基金會仍然一貫的用教育(非指主流系統式的教育方式)、劇場、手工藝、公園建造、菜園、樹農場……這些都是與生活環境離不開的東西。換句話說,她帶給這個社區的是最原始的素材,從土、地、人與人的互動而來的。藝術教育是與人接觸的媒介,有了接觸才有認同;流離失所沒有家園認同的一群人,不易長出果子。雕塑公園也好,菜園也好,劇場也好,是一種凝聚,通向「家園」的道路。而鄰近的大學,中、小學裡的熱心人士的注入,加上美國人向來善於組織包容性夠強的團隊精神特質,都成為家園裡最好的沃土,讓花園的花朵開的更加燦爛。
  葉蕾蕾坦承,當社區成為許多人注目的焦點,最大的挑戰是外面世界不斷的想給予她們這個、那個……甚至效率與方法。其實這將打亂了他們自成一格的體系世界。說白點,若送給社區一個迪斯耐樂園,他們會快樂嗎?有所幫助嗎?

  

在荒地裡,欣見一座花園

  一九九九年,一直像守護天使般幫助葉蕾蕾的約瑟夫•尤,在他罹患肺癌末期住院其間,受不了醫院拘束環境的他,偷偷地溜回北費城,像平日一樣,坐在一手建立的公園裡,望著熟悉的街景。
  當大家找到穿著醫院白袍的約瑟夫時,他安詳地告訴眾人:「我很高興能回到這裡,看著乾淨的街道和發光的磁嵌雕塑,我的內心覺得好平靜!好滿足!」
  在荒地裡,欣見一座花園。
對已在天堂的約瑟夫如此,對其他人想必也是。





發表於 2013-3-18 16:16:32 | 顯示全部樓層
好美唷

感謝分享~
本站網友  發表於 2013-3-19 00:40:40
很棒的故事
喜歡這樣不平凡的平凡人物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 神秘玫瑰WWW.OSHO.TW   

GMT+8, 2024-3-28 22:41 , Processed in 0.6970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