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書

The Book Of Wisdom

第一章 三倍偉大的阿底俠

  先學諸加行

  思諸法如夢

  觀心性無生

  對治亦自解

  道體任賴耶

  中間修幻化

  雜修二取捨

  彼二乘風息

  三境毒善根

  諸威儀誦持

  宗教不是科學,宗教並不是意味著像物理學、數學和化學那種的科學。但它卻仍是科學,因為它是最終的真知。科學這個字本身就意味真知。因而假如說宗教不是科學,那它是什麼呢?宗教是最高層次的真知,是最純粹 的真知。

  一般的科學是知識,並非真知,而宗教本身就是真知,一般科學是物體取向的,它知道某些事,因此它是知識。宗教並非物體取向,它沒有目標,它什麼都不知道。而真知知道它自己本身,就好像鏡子會反映出自己。它非常純粹,沒有任何內容物。因此宗教不是知識,宗教是真知。

  科學是較低層次的真知,宗教則是較高的。宗教是最終的哲學,宗教是最終的真知。它們兩者的真諦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在其純粹度上有所差異。

  科學混合著很多的泥濘,宗教則是純粹的本質和芬芳。它是泥濘的消失,蓮花的展現。到最後,甚至蓮花也消失,只留下淡淡的芬芳。這就是了解的三個階段,泥濘、蓮花和芬芳。

  宗教本身沒有任何具體的目標,所以你抓不住它;但卻可以了解它。你不能解釋它;卻可以親身經驗它。要向你解說宗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不僅只是知識。但我可以指示你一條道路——一根手指直指月亮的途徑。很明顯地,手指並非月亮,但卻可以指向月亮。

  阿底俠大師所主張的「修心七要」就是七隻指向月亮的手指。不要被手指迷惑住,也不被手指纏擾住。那不是重點;如果你注意手指,就會錯過重點。利用手指,然後忘掉手指,接下來則看看它們到底指向何處。因而當我們看見月亮時,誰還會在乎手指呢?誰還會記得它們呢?它們很自然地就會變得不再重要,然後就消失了。

  那也就是為什麼對那些已有宗教經驗的人而言,所有的經典不再具任何意義,所有的方法也不再有效用。因為當目標達到時,道路就被遺忘了。

  阿底俠是一位少有的師父,他之所以少有是因為他曾被三位開悟的大師教導過。這種情形在以前從未發生;以後也絕對不會有。成為三位開悟大師的弟子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為一位開悟的師父就已經太足夠了。而他被三位開悟大師教導的這個故事,不僅在歷史上是真實的,也同時隱含著重大的意義。

  第一位阿底俠跟隨多年的大師是達摩克爾諦——金洲大師,他是一位偉大的佛教神祕家。他教阿底俠沒有頭腦(No-Mind)、教他空無、教他如何無念頭、教他如何拋棄所有頭腦的內容物,而成為無物的。第二位師父是達摩拉克旭塔——法鎧論師,他也是一位佛教神祕家;他教阿底俠愛和慈悲。第三位師父是尤金.麥 特利雅——慈瑜伽論師,一樣也是一位佛教神祕家;他教阿底俠將愛付諸行動的藝術,也就是去承擔別人的痛苦,然後將痛苦吸收到自己的心裡面。這種少有的情況會發生,是因為三位師父都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一起開始探索真理之旅,旅途過程中他們一直在一起,到最後到達終點時仍是在一起。

  達摩克爾諦告訴成為門徒的阿底俠說:「我將教導你第一個原則。然後你去找達摩拉克旭塔學習第二個原則,接著再找尤金.麥特利雅學習第三個原則。這樣子你將會知道最終實相的三個面——神的三個面——三位一體。以這樣的方式,你將會從有著最完美領悟人的身上學習到每一個面。」這就是三種人們可以到達那最終的方式。如果你經由空無到達開悟,你也同時會領悟到另外一個原則。但基本上你的道路自始自終是跟隨著空無的道路,而愈是了悟空無,空無也就會在你所有的教導中有著愈重要的地位。

  佛陀就是一例:他由空無悟道,因此他整個教義是空無取向的。在他的教義中並沒有神的概念。因為當我們談論神的時候,神就只是一個想法、一個內容物和一個物體:神是他物。而佛陀就是藉著拋棄他物才悟道的,佛陀完完全全地放空他的頭腦而到達開悟。因此佛陀的教義中根本就沒有容得下神或其他任何東西的空間。他的道路純粹是一條否定的道路。

  達摩克爾諦也是相同的一例。他是一位卓越且完美的空無大師,當阿底俠學會如何放空時,達摩克爾諦師父對他說:「你去找達摩拉克旭塔進行下一步驟的學習,對你將會有較大的幫助,因為他是從一條完全不同的途徑上悟道。就像你可以從不同山邊的山腳下攀登至艾佛勒斯特高峰。他是完全不同的路徑——慈悲之路。我雖然也可以教你慈悲之路,但我對這路徑的了解是在最頂端的了解。」

  「我經由空無到達彼峰。一旦你到達彼岸的高峰往下俯瞰時,就會看見所有的道路。但那與你一點一滴真實地去經驗;而進入一條道路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或者你從直昇機或山頂上往下鳥瞰,也肯定會是很不同的視野。」

  達摩克爾諦繼續說:「假如這裡沒有其他人,我就會教導你另外的道路,但當有像達摩拉克旭塔這樣的人就住在鄰近的洞穴裡,我建議你最好去找他學習。」

  首先,一個人要變成空——變成完完全全的空。但你必須要能不執著於這份空,才能知道宗教正向性的表達,否則你的生命將會錯過詩和喜悅的分享,你將會只是一直停留在空裡。而你所擁有的自由也只是免除的自由,而非允許的自由。除非你的自由即是免除又是允許的,否則你將錯過某些事,你將會感到有些匱乏,你會感覺到你的自由是很貧窮的。只是免除的自由,是很貧窮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開始於你允許自己;允許自己唱歌、跳舞、慶祝並跟著生命之流流動。這就是所謂的慈悲。

  人們活在熱情裡。頭腦若消失,熱情就會轉化成慈悲。熱情意味著你是個拿著行乞缽的乞丐,不斷地向他人乞討,你不斷地剝削他人,你和他人聯繫的關係只不過是多種不同形式的剝削——你用狡猾、奸詐的方式強占對方,用很機伶的策略操縱對方。所以,要是你活在頭腦裡、活在熱情裡,你整個生命就是權力政治的把戲——不管是你的愛、對社會的服務、人道主義且博愛的工作;也都只不過是權力政治的把戲而已。在你的內心深處,總渴望要比別人更強而有力。

  同樣的能量在放下頭腦時會轉化成慈悲;這是一個全新的轉變。你不再乞求,你變成皇帝,同時開始給予。現在你開始發覺自己有某些東西;你其實一直擁有這些東西,但是因為頭腦所以你沒有意識到。頭腦就像圍繞於四周的黑暗,它讓你沒辦法意識到內在的光。頭腦創造出乞丐的假相,而你其實一直是一位皇帝。頭腦創造夢想;但事實上你根本不需要任何東西。因為你所需要的一切,以及可能需要的一切,其實早已經賦予你了。

  神就在你裡面,但因為頭腦的夢想和渴望,讓你從不會往內觀看,讓你不斷匆促地向外尋求。你讓自己置身幕後,把眼睛朝外觀看,把焦點定在外面。而頭腦其實就是這麼一回事——把眼睛焦點定在身外。

  一個人必須學會如何不把焦點放在外面,學會如何放鬆眼睛,讓它們不那麼僵硬,讓它們更流動,好方便轉向內在。一旦你看清自己是誰,乞丐就消失了,事實上,乞丐從來就不曾存在,他只是個夢幻、一個想法。

  頭腦創造出所有的災難,當頭腦消失,災難也就不見了。然後你會突然間覺得充滿能量。這能量想要表達、想要分享、想要唱歌、跳舞和慶祝。慈悲就是如此——開始分享。

  阿底俠因為受教於三位開悟的大師,所以人們稱他為三倍偉大的阿底俠。沒有人知道他任何生平事蹟,以及他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在哪裡出生。他大約是存在於十一世紀的某個時期出生於印度。當他的愛變得主動時,他開始前往西藏,就好像有個很大的磁場拉力在那裡吸引他。後來,他在喜馬拉雅山成道開悟之後,他就不曾再回印度。

  他前往西藏。他的愛灌注、充滿西藏,也轉化整個西藏的意識。他是個充滿奇蹟力量的人,碰過的任何東西都會變成黃金。他是這世界其中一位最偉大的煉金術者。

  「修心七要」是他在西藏最根本的教義,也是印度給予西藏的禮物。印度給予世界很多很棒的禮物。阿底俠是其中之一。印度把菩提達摩送給中國,把阿底俠送給西藏。西藏對他懷有無限感恩之情。

  你將會發現這最小的論文「七要」有無限的價值,你必須反覆不斷地沈思每一句話。七要是整個宗教的濃縮精華,你必須一一地去開展。它們就像種子裡面充滿豐富的生機。或許剛開始並不明顯,但當你深深地進入每一句話,不斷地沈思、靜心並且開始親身試驗,你將會很驚訝的發現,自己開始進入生命中最偉大的冒險。

  第一段經文:

  先學諸加行

  什麼是需要先學習的呢?有三個。第一是真理。真理不需要創造,真理並非遠在它方,而是當下這一刻,它就像魚兒置身大海中地充滿你四周。魚兒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狀況,如果牠能覺察到的話,牠就開悟了。魚兒並不知道,也沒辦法意識到,因為牠生於海洋,一直住在海洋,牠是海洋的一部分;就好像波浪是海洋的一部分一樣。魚兒也是波浪,只是牠稍為堅固一些;牠生在海洋、住在海洋,然後有一天消失在海洋。魚兒或許永遠沒機會認識到海洋。要知道某些事,少許的距離和觀點是需要的。而海洋卻如此地靠近,那也就是為什麼魚兒意識不到的原因。

  真理也是一樣,或者你若比較喜歡神這個字,也可以用它取代真理。因此,神也是一樣的。我們不知道神,並非因為祂遠在它方,而是因為它近在咫尺。甚至說祂近在咫尺也是不正確的,因為你其實就是祂。祂在你裡面和外面——祂是所有的一切。

  這是第一件你必須謹記在心的事——真理已然,我們已置身真理之中。這是最根本的入門之處。你不需要去發掘祂,祂並沒有被隱藏著。你只需要重新找回那遺忘的意識和覺知。

  真理已在,只是你沒有意識到、注意到,你並不警覺到有這回事。你不知道如何去觀照和觀看。你有雙眼、卻眼盲;你有雙耳、卻耳聾。

  第一個需要先學習的加行法——真理。

  第二個需要先學習的加行法——頭腦是障礙。障礙你的是你的頭腦、而非其他東西。頭腦就像影片,一個畫面又一個畫面地不斷播放,你全神貫注,深受吸引。那是你的一個夢幻,一個繼續不斷的故事。而你因為如此深受它的吸引,於是也就不斷地錯過真實。頭腦並非是真實的,只是一個幻想,它只是一個夢想的機器。

  頭腦是不斷地夢幻——它是對過去和未來的夢幻,它夢想事情應該如何,它夢想偉大的企圖和成就。數不盡的夢幻和渴望就是頭腦的產物。它像萬里長城圍繞著你。也就因為如此,魚兒到現在仍不知道海洋。

  所以第二個需要先學習的加行法——頭腦是唯一的障礙。

  第三個需要先學習的加行法是——沒有頭腦就是那扇門。阿底俠稱沒有頭腦為菩提心。它可以被轉譯為佛陀的頭腦或佛陀的意識;而如果你喜歡,你甚至可稱之為基督耶穌的意識或克里虛那的意識。什麼樣的稱呼並不重要,但菩提心的基本特性就是沒有頭腦。它非常地矛盾——頭腦處於沒有頭腦的狀態。但其意義是非常清晰的——無物、無念的頸腦就是它本身的意義,也就是它象徵的意義。。

  記住普提心這個字。因為阿底俠強調:整個宗教的努力和科學就是在創造普提心——佛陀的意識——一個沒有頭腦的頭腦,一個不再作夢、不再思考的頭腦,一個純粹意識的頭腦。

  以上這些就是需要先學習的加行法。

  第二句經文:

  思諸法如夢

  現在,工作才真正要開始。阿底俠非常的精簡,非常地像種子。這也就是經文的意義:它只是一條引線、一個暗示,你必須自己去解碼。

  「現象」是指你所看到的一切和所經驗到的一切。所有一切的經驗都是現象。它不僅包含已經存在的現象和夢幻世界內的客體之物,它還包含意識層面的現象;它們可能是屬於世界的物體,或只是頭腦投射的對象。另外,它們還有可能是偉大的靈性經驗;你可能經驗到亢達里尼能量在體內昇起:這只是一個現象,一場美麗的、甜美的夢,但歸根究底都只是一場夢而已。你可能看見自己身上充滿光亮,但這光亮也只是一個現象。你或許看見自己心蓮綻放,體內像出陣陣的芬芳——這也是現象。因為到目前為止,你仍只是觀看的人,而非觀看本身;你總是那個經驗者,而非經驗;你總是那個觀照者,而非觀照。

  所有能夠被觀照、觀看和觀察的,都是現象。不管它是物質、心理或靈性的現象,它們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沒有必要加以細分區別。你只要記住很基本的一件事——能夠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夢幻。

  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技巧。你可以開始練習:如果你行走在街上,觀想那些擦肩而過的人都是夢幻。觀想商店、商店老闆、顧客以及來來往往的人,都是夢幻。觀想那些一幢又一幢的房子、一輛又一輛的公車、火車、飛機,都只是夢幻。

  馬上,你會很驚訝的注意到,某些重大的事情正在發生。每個片刻,當你觀想「一切都是夢幻」時,突然間,「我也是夢幻」就如閃光飛快般地進入你自我覺察的洞見裡。因為假如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夢幻,那「我」又是誰?如果客體是夢幻,那主體也將只是夢幻。如果客體是假的,主體又怎麼可能會是真實的?不可能。

  如果你視所有一切皆為夢幻泡影,突然間你會發現某個東西從你身上滑落了——自我。這是放下自我唯一、也是最簡單的方法。試試看這樣的觀想方式,不斷地觀想。有一天,奇蹟會發生:當你往內觀看,你將看不見自我。

  自我是幻想下的產物,自我幻想所見一切皆真實的。如果你為了要讓自我可以存在而認為客體是真實的,那自我就只是個附屬品。而假如你認為一切皆夢幻,自我就消失了。甚至如果你不斷的觀想一切皆幻象,突然,在某一天夜晚的睡夢中,你會很驚訝的警覺到這其實也是夢幻一場。而當這警覺的記憶一出現,夢就不見了。然後,你會經驗到前所未有、很矛盾卻有很大助益的體悟——你經驗到非常清醒卻又深層的睡眠。

  一旦你因為意識到夢,而看見夢的消失,你自我意識的品質將會有新的滋味。隔天你醒來將會有前所未有,全新不同的感受——它是一種新的品質。這將是你第一次的清醒,然後你就知道以前的每個早晨都是假的,因為以前你並沒有真正地清醒。一直以來,你持續地在作夢,不同的只是,在夜晚時候的你是閉著眼睛在作夢;白天的你則是張著眼睛。

  假若夢因為意識覺醒而消失。突然間你也會在夢中變得有意識……而且要記住,意識和作夢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意識若覺醒,夢幻就會消失。每當有哪一天你在睡夢中變得有意識,那隔天清晨對你而言將會是無可比擬的重要。因為你以前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你的眼睛是如此地清澈、透明,周遭一切的事物看起來是如此地令人陶醉、如此地五彩繽紛、如此地有生命。你甚至都還可以感覺到石頭的呼吸、悸動和心跳。當你變得清醒,整個存在的品質就改變了。

  我們活在夢幻裡。甚至當我們自認是清醒時,我們其實是昏睡著的。

  第一步驟:物體失去其客體性。第二步驟:主體失去其主體性。然後你就超越了。當客體、主體都不再重要時,剩下的又是什麼?——超越的意識:菩提心——只是觀照,沒有「我」或「你」,純粹只是鏡子反映出來原本的面貌。

  而神性其實就只是本來的面貌。

  第三段經文:

  觀心性無生

  現在你已經知道什麼是意識,你已經知道超越主客體的意識。你第一次知道這純淨、清澈晶瑩的鏡子。現在,讓我們檢視意識的本質。

  往內在深深地觀看。盡所能地搖撼自己,讓自己全然地警覺。讓自己清醒過來,仔細地看一看!然後你會開始放聲大笑,因為你將會看到自己從來就不曾出生,未來也將不會死去。

  這是不生不死的意識。它一直都存在著,它是永恆的,它是無始無終的。而你卻是如何地害怕死亡、害怕變老、害怕生命中一千零一件事情!然而,一直以來,一切都是夢幻,什麼也不曾發生過。

  了解到這點,人們會不禁莞爾或開懷大笑。因為你的生命到目前為止,一直都是荒謬的。然而,你心中竟懷著不必要的恐懼和貪婪,你竟承受許許多多不必要的苦難。你發現活在自 己創造的惡夢中。

  然後你就會從悲慘、痛苦和煉獄中解脫。

  現在,不要執著於這劑藥方、這個方法。因為它將是最後出現的誘惑,它是頭腦為了要殘存所做的最後一個努力。它再次地想從後門試試看。在它永久消失前,它再次地努力試著依附在這個方法上——思諸法如夢。

  它帶給你極度的喜悅,它帶你經驗如此深的實相,你很自然地想要緊抓它不放。但你一旦執著它不放,就會再次地回到老巢窠裡——頭腦繞了一圈,偽裝一下,又再次地回來。你若執著、依戀,頭腦就會又出現,因為執著和依戀就是頭腦。頭腦會在你執著不放或依賴的狀況下出現,因為頭腦是依賴的,是奴役性的。占有某些事物——包括靈性、靜心的方法在內——變成占有者時,你也被占有了。不管你占有的是金錢,還是重要的靜心法門。不管你占有什麼,你也將會被它所占有,然後你就會害怕失去。

  有一次,有人帶引一位蘇菲神祕家來見我。三十年來,他運用吉兒(Zikr)這個方法,修煉到很偉大的經驗。人們看到,甚至連一般普通人也看得出他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你可以看見他眼睛閃爍著喜悅的光彩,他整個人傳送出超脫的脈動。

  他的門徒帶他來見我,並且對我說:「我們的師父已經開悟了,你對他的看法如何?」

  我說:「把你們的師父留在這裡三天之後再回來。」

  這位師父和我在一起三天的時間,第三天他非常生氣地說:「你摧毀了我三十年來的修煉。」因為我告訴他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就是阿底俠的經文——對治自亦解。

  我告訴他:「三十年來你一直記得一件事:萬事萬物皆神聖。樹木、石頭、人、狗及所有的一切皆是神,三十年來你不間斷地將這件事謹記在心。」他確實是很真心地在努力修煉。

  他回答說:「是的」。

  我說:「現在,停止記憶這一信念,你到底還要記憶多久呢?如果一切都已經發生了,那就停止記憶,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它真的曾發生,那就算你放下這份記憶,它仍舊會在的。」

  這個說法非常合乎邏輯,所以他答應了。他說:「是真的發生了。」

  我說:「你試試看三天都不要去記憶那個信念,放下它。」

  他說:「我沒辦法停止,它已經變成習慣。」

  我說:「你稍微等待一下,然後再試試看。」

  他花了至少二天,四十八小時的時間才停止記住。因為已經變成習慣,所以特別地難。

  三十年來,他不斷地記憶,就像暗流一樣,現在則不需要了。四十八小時內,它就停止了。

  第三天早上,他非常生氣。他說:「你到底做了什麼?所有的喜悅都不見了。我感到非常地普通,我感覺自己如同三十年前,還未進入修煉的那個人。」他既生氣又悲傷地喊叫,眼淚不禁流下。他說:「把我的法門還給我,請不要拿走它。」

  我說:「清清楚楚的看一下。如果你是這麼地依賴這個法門,那一切其實根本就不曾發生。那只是你藉由不斷地記憶而創造出的幻像。這不過只是你的自我催眠罷了。」

  所有偉大的大師都說:「有一天,你必須放下法門。而且愈快愈好。每當你到達新的意識時,馬上放下法門。」

  緊接著第四段經文:

  對治亦自解

  現在,不需要檢視,不需要記憶,不需要記住一切都是夢幻。一旦你在舌尖上初嚐到意識,馬上放下!因為頭腦非常狡猾,它會開始告訴你:「看,你和以前不一樣,你不再是那麼普通,現在,你非常地優越。你達到了,你成為佛陀了,你開悟了。這是所有人類的目標,一百萬個人裡面才有一人會達到,你就是那最稀有的一個。」

  頭腦會告訴你這些甜美,卻沒有實質意義的話。於是你的自我就出現了,你會開始覺得自己非常好,他會覺得自己比其他人神聖。你會感到自己非常特別,非常有靈性,非常地聖潔。如此一來,一切都白費了。執著法門,惡疾又再度回來了。

  一個人需要非常警覺地知道何時該放下。一且你達到某個階段,馬上放下那個達到的方法。否則你的頭腦就會執著,並且很邏輯地對你說:「重要的就是這個法門。」

  佛陀曾經一直不斷地重複一個故事。有五個蠢蛋把一艘船扛在他們的頭上,他們經過一個村莊時,所有的村民都非常訝異。因為那艘船大到幾乎要壓扁他們五人,他們看起來幾乎快要被船壓死了。人們問道:「你們在做什麼?」

  他們回答:「我們無法留下這艘船。這艘船把我們從彼岸渡到此岸。我們怎麼可以丟下它呢?因為它,我們才有辦法到這裡,沒有它,我們可能就已經死在彼岸了。夜晚將近,彼岸有好多野獸。我們非常肯定,如果繼續留在那邊將會必死無疑。所以我們決定,決不能拋下這艘船,它對我們有恩。我們要用感恩之心把它扛在頭上。」

  這種情形會發生是因為所有的頭腦都是蠢蛋。那樣的頭腦是很愚蠢的。

  愚蠢這個字的起源本來是很美的。它原本是代表屬於你自己、特別、隱私及特立獨行的作為和生活方式。這就是愚蠢最根源的意義——特立獨行、標新立異。頭腦一直是個蠢蛋。真正聰明的人是沒有煩惱的,聰明來自沒有頭腦:愚蠢來自頭腦。沒有頭腦就是聰明和智慧。

  頭腦總是需要別人的支持與贊同。它依賴知識、方法、金錢、經驗,依賴這個或那個;它沒有辦法自力更生。靠它自己,它就失敗了。

  所以每當你到達新的意識層次時,頭腦就會做最後的掙扎。它會說:「看,我們終於達成了。」但是一旦你聽到這個聲音,請提高警覺。從今之後的每一步請你都要非常地小心。

  請不要執著任何方法或法門。這是克里虛那穆提強調的重點,也是他所主張的第一句經文。但這句經文其實應該是第四句。克里虛那穆提錯誤的地方也就在這裡,因為它不可能是第一句經文。你怎麼可能在還沒經驗一個法門前,就放下法門呢?只有在經驗過後,你才有可能放下它。

  阿底俠比克里虛那穆提更有邏輯、更科學。但我可以理解這箇中原因,因為他擔心如果你先進入前三句經文,或許就會迷失在裡面,而永遠到達不了第四句經文的境界。很多人迷失在最初的階段,另外還有很多人迷失在法門裡。所以克里虛那穆提就變得非常、非常地小心愼重。

  那五個蠢蛋把船扛在頭上;而克里虛那穆提則是在彼岸呼籲人們:「不要進入那艘船」——他太謹愼了——「因為如果你進入的話,你可能就會把船扛在頭上。所以請不要進入。」

  於是有很多人害怕進入那艘船。但這也是很愚蠢的。一個害怕進入的人,也就是同樣會扛著船的人,他們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差別。要不然他們為什麼要害怕呢?

  我有一些老朋友,他們終生跟隨著克里虛那穆提。他們對我說:「我們想要來你這裡,但卻很害怕你教導的方法。因為方法是很危險的。」

  只有在你不警覺的狀況下,方法才會是危險的。否則它們是可以很巧妙地被善用的。你想想看,一艘船有那麼危險嗎?它之所以會危險——是因為你認為必須用感恩之心把它扛在頭上一輩子;否則它只是一艘渡河的船筏,渡過河後就可以丟下它。法門就如同船筏,利用它,然後放下它;運用它,然後就不要再回頭——因為根本沒有回頭的必要。

  所以這是兩種極端。那五個蠢蛋是一極端,另一極端則是克里虛那穆提的跟隨者。你們沒有必要成為其中的任何一個。我的方法是:使用這艘船,使用美麗的船,能使用多少就盡量使用;帶著這份覺知到達彼岸,然後無牽掛、無執著地放下它。但當你在船上時,盡情享受,並且心存感激。下船時,別忘記說聲謝謝,然後往前邁去。

  第五句經文:

  道體任賴耶

  如果你放下法門,很自然地,就會自身安在。頭腦總是牽掛、執著,它不允許你安住自身。它讓你留戀某些不屬於你的事情上——那艘船。

  當你不執著,當你放下所有的船筏,放下所有的途徑以及所有的夢想和渴望,你其實哪裡也不用去。輕鬆自然會發生。想一想放輕鬆這個字:安住自身——你已回到家。

  當你安住自身,就會有純淨的意識——不需費力,不需法門。倘若覺知需要依賴一個方法,那它就不是真正的覺知,它就不是根本的,也不是自然自發性的。它將仍只是法門的產品;是經過修練,是被創造的。它將只是頭腦運作下的產品,它尙未是真理。

  現在,你什麼也不必做。看、存在、享受——只要存在每一個當下片刻。此時、此刻,烏鴉的叫聲……一片靜寂。

  知道這份平靜就會明瞭自己是誰,也就會知道整個存在。這就是帕坦加利所稱道的三摩地;也就是佛陀所稱道的三菩提;也就是阿底俠所稱道的普提心。

  第六句經文

  中間修幻化

  阿底俠對門徒的狀況非常警覺。他知道安住自身的經驗在開始時是非常短暫的。某個時刻你感覺輕鬆自在;某些時候卻又感受不到。在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是如此——某個時刻你感覺生命充滿未知和奧祕;然後這些感覺又不見了。有時候生命充滿芬芳,然後當你開始尋找,卻又不見芬芳的踪跡,不知道它去了哪裡。

  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瞥見。慢慢地,這感覺愈來愈清楚,愈來愈安住。然後、慢慢、慢慢、非常慢地,它永久安住。在這之前,如果你視它為理所當然,那就錯了。因此阿底俠說:「中間修幻化……」

  當你靜坐一段時間,你會瞥見,然後這瞥見會消失。所以在這段空檔,你要如何自處呢?

  在瞥見與不見的空檔,視所有的現象為幻象。

  在空檔時,繼續使用法門。而當你進入深深地靜心,當覺知愈來愈純淨,當覺知到達完全純淨的片刻——放下法門、拋下方法、忘記它們,讓自己安住、讓自己存在。

  但開始時的片刻將會非常短暫。比如你在聽我講道的時候,有那麼瞬間片刻,像一陣微風輕拂,你警覺到自己進入沒有頭腦的空間。然後很快地,黑暗再度聚集,頭腦裡面又充満了夢想、渴望和愚昧。

  有那麼一刻雲層散開,你瞥見陽光。然後雲層再度聚合,一切又都回復黑暗,陽光不見了。這時候若要你相信陽光曾經存在過的經驗,那將會非常困難。頭腦會說那只是你自己的想像和幻想。

  你所經驗的一切,看起來是那麼地不可思議和令人置疑。在重重雲層和黑暗以及愚昧頭腦的包圍下,你竟然瞥見陽光。這是不太可能的,你一定是在幻想;或許你在作夢,是夢境裡的瞥見,不是真實的。

  所以在這瞥見與不見的空檔,使用那艘渡船,搭上那艘船,重新開始。

  視所有的現象為幻像。

  阿底俠對門徒的顧慮非常周到。否則到第四句經文就會是最後一句,或頂多到第五句。如果阿底俠和菩提達摩一樣,那這經文的論述將會在第五句,或甚至第四句就結束。

  最後,安住自心會自然發生。菩提達摩非常吝嗇,他不像阿底俠對門徒周到的顧慮而有第五句經文的論述。他曾經受教於三位開悟大師,所以他知道身為門徒要面臨的種種困境。他不僅是個朝聖者,而且他還是三種不同道路的朝聖者,所以他知道所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困難、陷阱和障礙。因此他顧慮周到。

  在靜心、喜悅、空無、純淨、存在的空檔時。謹記萬事萬物皆夢想,要謹記現象即幻象。不斷地練習這個法門,直至身心永久安住。

  到這段經文為止,是他跟從第一位師父——達摩克爾諦所學習到的經驗——空無。下面這段經文,則是來自第二位師父——達摩拉克旭塔。

  第七、第八句經文:

  雜修二取捨

  彼二乘風息

  從這個階段開始,阿底俠說:「開始給出你的慈悲。」他所採用的方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法門之一,請仔細聆聽——你吸氣的時候,吸進這大千世界千萬衆生的苦難,吸進所有的黑暗、苦楚和地獄,讓它們進駐你心深處。

  你或許曾聽過西方主張所謂的正向思考。他們和阿底俠剛好相反——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所云為何。他們說:「呼氣時,呼出所有的痛苦和辛酸;吸氣時,吸進所有的喜樂,高興和光亮。」

  阿底俠的方法則是:吸氣時,吸進衆生過去、未來和現世的苦難。呼氣時;呼出你所有的喜悅、祝福和祈禱。藉由呼氣,讓自己融入整個存在。這就是慈悲的法門——吸收所有的苦難,給出所有的祝福。

  你將會很驚訝的發現,當你藉由吸氣承擔所有的苦難,這些苦難就不再痛苦。你的心是一個轉化的力量,它馬上轉化能量,苦難被你吸入後,經由轉化,成為祝福,然後散發出去。

  一旦你發現自己的心可以有如此神奇的能力,你會想要一再地重複。試試看,這是最實際的方法之一。簡單、又有立即的效果。今天就試試看。

  這是佛陀和他所有門徒的一個修行法門。阿底俠是同一支脈承傳下的弟子。佛陀一再對他的弟子說:「試試看!」佛教是這個世上最科學的一個宗教。因此,當世界愈來愈進化和聰明的時候,佛陀將會、愈來愈受重視、佛教將會愈來愈被認可。這是必然的結果。當更多的人認識科學,佛陀就有更大的吸引力,因為他將會說服科學的頭腦。他說:「我所說的一切,都是可以練習的,我並沒有要你相信它,我請你們自己去實驗、經驗。而出於這份體悟,如果你有任何感覺,請信任它。沒有必要相信我。」

  試試看這個優美的慈悲法門——吸進苦楚,呼出喜悅。

  第九句經文:

  三境毒善根

  有三種狀況,這三種狀況可以是毒藥也可以是到達最終美德的基礎。阿底俠所說的是內在煉金術。毒藥可以變為美酒;金屬可以轉化成黃金。

  這三種狀況分別是:厭惡、依附和漠不關心。這就是頭腦運作的方式——不喜歡的事,你感到厭惡;喜歡的,你依附;既非不喜歡也非喜歡的事,你漠不關心。頭腦就存在這種狀況中間,他們就是頭腦的三隻腳。如果你跟隨這三隻腳起伏過日,就是活在監牢裡。

  厭惡、不喜歡、憎恨和排斥——創造三分之一的地獄。依附、喜歡、執著、占有——創造三分之一的地獄。既非厭惡、也非不喜歡——創造第三個三分之一。這就是我們如何在生命中創造地獄的情形。

  觀看你自己的頭腦,觀看它是如何在運作。它總是說:「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另外那個我一點感覺也沒有。」頭腦一直在這個老舊習性的軌路上來來回回地移動。

  阿底俠說:「這是三種毒藥;但卻也可以變為到達美德的基礎。」但要如何才能變為美德的基礎呢?如果你給出你的慈悲,如果你學會吸入苦難的藝術,就好像給所有的苦難都乘著呼吸而來,你怎麼忍心排斥它們呢?你怎能不喜歡和漠不關心呢?你又怎能只依附其中一些事物呢?如果你無條件地承擔、吸收這世界所有的苦難,然後無條件地給出你的祝福——不是給特定的某人,而是所有的存在——樹木、石頭、鳥和動物,包括整個存在物質和非物質的部分——當你無條件地給出祝福,你又怎麼會依附呢?

  在這個小小的技巧下,依附、厭惡和漠不關心都會消失。於是毒藥變為美酒,枷鎖變為自由,地獄變為天堂。

  到達這個片刻,你就會了解到:佛陀的本質——這世界的蓮花樂園。

  最後一句經文:

  諸威儀誦持

  阿底俠不是個逃避者。他不教你逃避面對不喜歡的情境。他說,你定必須生活在各種情境中練習菩提心和佛陀的意識——在市集或修道院,在人群中或獨自在洞穴裡;在與朋友或敵人一起時,在與家人、知己或陌生人一起時;在與人類或動物一起時。你必須學會在面對各種不同的情境時,既要能慈悲地給予也要能處在深深的靜心中。因為所有這些不同的生命經驗會使你的菩提心更成熟。

  不要逃避任何的情境,你如果逃避,就會錯過生命中某些事。那你的菩提心將不會成熟、豐富。請儘量多面向地生活吧!

  我也要教導你:全然地生活。活在世界中卻不要屬於世界,就好像蓮花生在水中,水卻碰觸不到它。只有這樣,菩提心才會在你身上開花綻放。也只有到這個片刻,你才能體悟到那最終的意識——是自由,是喜悅,是永久的喜悅,也是祝福的。生命若沒有這份體悟,你就錯過了生命的重點。了解這份體悟是生命唯一的目標。記住!是「唯一」的目標。

  另外,請你謹記:阿底俠的經文不是純理論或哲學、抽象的。是科學的,它們是可以實驗的。

  我再重複一次。宗教以其純淨的真知而言,是一門科學;但它卻不同於物理或化學科學。它不是往外尋求或外在的科學,它是往內尋求的內在的科學。這門科學帶引你去超越,帶你進入那未知和不可測的部分。它是最偉大的冒險。它是對那些聰明、有膽量和勇氣的人的召喚和挑戰。

  宗教不屬於懦弱的人,它是給那些願意冒險過生活的人。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