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 高爾基 |
第一章第三節
父親死後不到兩個禮拜,在一個休息日,巴威爾·符拉索夫喝得酩酊大醉地回到家裡。他跌跌撞撞地走進門邊的牆角裡,像他父親那樣攥著拳頭在桌子上敲著,一邊呼喊他的母親。
「拿飯!」
母親走近他的身邊,和他並排坐下,把他的頭摟近自己懷裡,擁抱著他。然而他卻用手推著母親的肩反抗著,嘴中喊道:「媽媽--快些!……」
「你這個傻孩子!」母親制止住他的反抗,悲傷而又溫柔地說。
「還有、我要抽煙,把老頭子的煙斗拿給我!……」巴威爾勉強轉動著不聽使喚的舌頭,嘟嘟囔囔地叫著。
這是他第一次喝酒。伏特加使他全身疲軟無力,但他沒有失去知覺,在他腦袋裡不斷地湧出一個問題:「醉了嗎?醉了嗎?」
母親的愛撫,使他感到羞愧。她眼睛裡充滿著悲哀,使他的心靈倍受感動。他想哭,為了要抑止住這種想法的衝動,他故意裝出比剛才更厲害的醉態。
母親撫摸著他那被汗水濕透的蓬亂的頭髮,靜靜地說:「這種事不是你應該做的……」
他嘔吐起來。經過劇烈的嘔吐之後,母親把他它放在床上,把一條濕毛巾敷在他蒼白的額頭上。他漸漸地醒過酒來,但他週身的一切和身下,都好像隨波逐浪似的在那兒晃蕩不停。眼皮覺得很重,嘴裡覺得有一種無名的苦味。他從睫毛之間望著母親寬大的面容,胡亂地想著:
「看來,對我還太早了點。別人喝了都沒啥,我卻覺得噁心……」
彷彿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傳來了母親柔和的聲音。
「你要是喝起酒來,那還能養活媽媽嗎?」
他緊閉著眼睛說:「大家都喝酒……」
母親喟然長歎。他說得不錯。她自己也明白,除了去酒店之外,人們再沒有別的玩的地方了。但是,她仍舊說:
「可是你不要喝!該你喝得那份兒,你爸爸早已替你喝光了。他叫我受苦可受夠了……你也可憐可憐你媽媽,好不好?」
聽著這悲傷而溫和的話,巴威爾想了父親在世的時候,家裡如同沒她這個人似的,她總是沉默著,一天到晚地提著心吊著膽,不知什麼時候不對勁兒就要挨打。巴威爾因為不願和他父親見面,最近一個時期很少在家,因此和母親也疏遠了些,現在,他逐漸地清醒過來,細細地望著她。
她長得很高,稍微有點駝背,被長期勞作和丈夫毆打所折磨壞了的身體,行動起來毫無聲響,總是稍稍側著身子走路,仿若總是擔心會撞著什麼似的。寬寬的、橢圓形的,刻滿了皺紋而且有點浮腫的臉上,有一雙工人區大部分女人所共有的不安而哀愁的暗淡無光的眼睛。右眉上面有一塊很深的傷痕,所以眉毛略微有點往上吊,看過去好像右耳比左耳略高一點,這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種小心諦聽動靜的神態。在又黑又濃的頭髮裡面,已經閃耀出一綹綹的白髮了。她整個人都顯露著悲哀與柔順。淚珠兒慢慢地順著她的兩頰滑下來。
「別哭!」兒子平靜地說。「給我點水喝。」
「我給你去拿點冰水來……」
可是等她回來的時候,他已經睡著了。
她低下頭看著他,站了一會兒,手裡的杯子便有點顫抖了,裡面的冰塊輕輕地碰著杯子。把杯子放在桌上,她默默地跪在聖像前面。
從玻璃窗外突然傳來醉鬼的吵鬧聲。在秋天薄暮的潮潤空氣裡,手風琴響起來了。有人高聲唱著,也有人罵著下流話,焦躁疲憊的女人發出驚惶的叫聲。
在符拉索夫家小小的屋子裡,日子過得比先前更安靜、更穩妥了,而且和工人區其它各家比有點不同。
他們的房子坐落在工人區的盡頭承一條通往池塘的、雖說不高卻很陡峭的坡路旁邊。屋子的三分之一是廚房以及用薄板隔出來的母親的小臥室,餘下來的三分之二,是一間有兩扇窗子的四方形房間,一邊放著巴威爾的床,門口放著桌子和兩個凳子、幾把椅子,放襯衣的衣櫥,櫥上放著一面小鏡,此外還有衣箱、掛鐘和牆角上的兩張聖像、這就是他們的一切。年輕人所需要的一切,巴威爾都有了:手風琴,有胸甲的襯衫,漂亮的領帶,套鞋,手杖,一切他都買了。他變得和同齡人一樣了,也出席晚會,也學會了加特裡爾舞和波裡卡舞。每逢假日,他總是喝醉了才回家。早上醒來的時候,覺得頭痛、胃痛,臉色蒼白,沒有精神。
有一次,母親問他:「怎樣?晚上玩得高興嗎?」
他用一種陰鬱焦躁的口氣回答:
「悶得要死!不如去釣魚倒還好些呢,或者去買上一支獵槍。」
他對工作非常熱心,既不偷懶,也不犯規。
他沉默寡言,一對大大的碧眼,和母親一樣,總是不滿地望著什麼。他既沒有買槍,也沒有釣魚,但很顯然他離開了一般人所走的舊路:晚會不常去了,休息日往往到別的地方去,可是,回家時並沒有喝醉。
母親非常留心地注意他的行動,覺得兒子淺黑色的面孔漸漸地變尖了,眼神也越來越嚴厲,嘴唇總是緊閉著,他仿若是在對什麼事情生悶氣,又好像有什麼疾病正在耗損他的體力。從前,常有夥伴來找他,但由於總是碰不上他,大家也就不來了。
母親看到兒子和別的青年工人不同,覺得很高興,但她能看出,他是專心致志地從生活的暗流中朝一旁的什麼地方游去、這在她心中又引起了一種茫然的憂慮。
「巴甫魯沙!你身體不舒服嗎?」她有時問他。
「不,我很好!他回答說。
「瘦多了!」她歎息似的說。
他開始拿些書回來,悄悄用功,讀過的書,立即藏起來。有時候,他從那些小冊子裡面摘錄些什麼,寫在單頁紙上,寫好之後,也藏起來……母子之間不常說話,碰面的時候也很少。早上,他一聲不吭地吃了早點就去上工,中午回家吃飯,在飯桌上,聊幾句無關緊要的話,吃完之後出去,又要到傍晚才回來。晚上,他很用心地洗臉,吃過晚飯後,就長時間地獨自一人看書。在休息日,他總是一早就出去,直到深夜才回家。她知道他是到城裡去看戲,但奇怪的是城裡沒有一個人來看他。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她覺得兒子的話愈來愈少了,同時,她又感到他的話裡,添上了許多她聽不懂的新字眼,而那些她所聽慣了的粗暴和凶狠的話,卻從他嘴裡找不到了。在他的行為舉止方面,也增加了許多讓她注意的小細節:他戒除了喜愛漂亮的習慣,對身體和衣著的乾淨卻更加注重了,他的一舉一動,變得更加灑脫,更加矯健,他的外表也更加樸實、柔和了..這一切都惹起他母親焦慮不安的關心。對待母親的態度,也有新的變化:他有空就掃房間地板,每逢假日親手整頓自己的床鋪,總之,他是在努力地減輕母親的負擔。在工人區誰也不會這樣做……
有一次,他拿回了一張圖畫,把它掛在了牆上。畫上有三個人,他們正一邊談話,一邊輕快而勇敢地向前行進。
「這是復活的基督到哀瑪烏司去。」巴威爾這樣介紹說。
母親很喜歡這張畫,可是她心想:「一方面尊敬基督,另一方面卻不到教堂裡去……」
在那個木匠朋友替他作的書架止,書逐漸地多起來,房間也收拾得令人感到暢快。他對她說話時用「您」,稱呼她「媽媽沙」,有時他忽然溫柔地對她說:
「噯,媽媽,我回來遲一些,請您不要擔心啊……」
這種態度使她歡喜,從他的話裡,她能感到一種認真而又踏實的東西。
但是,她的不安仍是與日俱增。這樣經過了一段時間,不安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厲害地攪動了她的心,她像是有種非同尋常的預感。偶爾,母親對兒子覺得不滿了。她想:
「別人都那樣,而他卻像個和尚。他太老成了,這與他的年齡不相稱……」
時不時地,她想:「興許他結交了什麼姑娘了吧?」
然而,和姑娘們在一起玩是要花錢的,可他呢,幾乎把所有的工錢都交給了母親。就這樣,一個禮拜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不知不覺地,兩個年頭也過去了。這之間的生活充滿了茫然的思慮和與日俱增的擔憂,日子過得奇妙而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