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

第五讲:知识和了解,中心的三个部分

作者 邬斯宾斯基

  有关人的可能发展,有一点很重要,我必须确定一下。

  人有两方面需要发展,就是说人的可能发展可分为两个方向,且必须同时进行才对。

  人的这两方面---或者可能发展的两方向---便是知识和存在(being素质)。我说过很多次,知识的发展---尤其是认识自己---极为必要,因为在目前状况下,人最独特的征相之一是:不认识自己。

  通常人们都了解知识有不同层面、有相对性、及对于新知识的需要。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所不了解的是,存在(素质)与知识是两个完全分开的东西。再者,存在(素质)也有相对性,也可能有不同层面,而且存在(素质)也必须得到发展,与知识的发展分开进行。

  俄国哲学家索罗威夫(Vladimir Solovieff)在他的著作中用过〔存在(素质)〕一词。他曾谈到一块石头的存在、一棵植物的存在、一只动物的存在、一个人的存在和神的存在。

  这比起一般概念更胜一筹。因为依据通常了解,一个人的存在和一块石头的存在、一棵植物的存在或一只动物的存在,并没有任何区别。从通常观点看来,一块石头、一棵植物或一只动物等都是存在着的,正如一个人存在着一样。事实上它们的存在完全不同。不过索罗威夫所作的区分还不充分。世上并没有像一个人的存在(素质)这样的东西。人的存在(素质)各有不同。我已解释过,从我们正在研究的本体系观点看来,人的概念可分为七种:第一种人、第二种人、第三种人、第四种人、第五种人、第六种人和第七种人。这意思是说,存在(素质)有七种等级或种类之分:第一种存在(素质)、第二种存在(素质)、第三种存在(素质)等等。此外,我们也还可做更细的区分。我们知道,可能有极不相同的第一种人存在、极不同的第二种人和极不同的第三种人。他们或许完全在甲种影响下生活;或许同样受到甲种和乙种影响的吸引;或许受到乙种影响多于甲种影响;或许具有个磁性中心;或许与学校的影响或丙种影响有了接触;或许正在成为第四种人的路途上。所有这些种类指出了存在(素质)有种种不同的层面。

  这种存在(素质)的观念在宗教思想上就成为有关人的思想论说的基本依据。相形之下,所有其它种种对人的区分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人们一方面可分为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或持异端邪说者;另一方面可分为虔诚信仰者、正直的人、圣者、先知等等。这一切解说并不牵涉到他们的观点和信念有所不同,也就是非关乎知识而言,而是关乎存在(素质)来说的。

  在近代思想中,人们并不知道存在(素质)这个观念,以及存在(素质)有不同层面之区别这一回事。相反,人们深信一个人的存在(素质)越是矛盾、越对立,这个人就越有趣、越出风头。一般认为——虽心照不宣,有时甚至明白说出——某人可以惯于说谎、自私自利、不可靠、不讲理、道德败坏,但仍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哲学家、或伟大的艺术家。当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通常认为,人的存在(素质)中不同特征的相互冲突就是创新性,其实这正是人的弱点。一个具有败坏或矛盾心灵的人,不可能是位伟大的思想家或艺术家,就好像一个患肺病的人,不可能是位职业拳击手或马戏特技师一样。这种把不一致和无关于道德性当作创新性思想的观念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那要归因于我们这个时代或任何时代中,许多有关科学、艺术和宗教上的种种不忠实报导。

  我们必须彻底了解存在(素质)是什么意思,以及为何它必须与知识并行成长、发展——却又独立于知识。假如知识成长超过存在(素质),或存在(素质)成长超过知识,结果总是单方面的发展;而单方面的发展是不可能有多大发展的,它必会受到某种极其严重的内在冲突所限而停顿下来。

  过些时候,也许我们会谈到单方面发展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结果。通常,我们在生活中所碰到的只有一种,就是知识成长超过存在(素质)的情形。其结果是对某些观念采取独断的态度,并且由于丧失了了解能力,使得知识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在我就来谈谈有关(了解)这个题目。

  什么是了解?

  试试自问一下这个问题,你会发现无法作答。你总是把(了解)与(知晓)或(见闻)混为一谈。但是(知晓)与(了解)完全是两回事,你必须学会辨别它们。

  为了了解一件事,你必须知道与其相关的较大主题或较大整体,以及这种相关的可能结果。(了解)经常是指对于一个较小问题之相关的较大问题的了解。

  比方说,假定我给你看一枚俄国旧银币——一枚卢布。它是与英币二先令六便士的银币同样大小,其价值相当于二先令一便士。你可以仔细观察它、研究它、注意它铸造的年代、找出有关沙皇(他的肖像印在银币的一面)的一切,把它称一称、甚至去做化学分析,以决定币中银的确实含量。你能够知道(卢布)一词的意思和它如何被使用。你可以得知这一切的事情或者更多的事;但是如果你不晓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卢布的购买力在很多情况下相当于今日的一英镑;以及今日的一卢布纸币,在布尔什维克时代的俄国很大情况下相当于英币四分之一便士或更不值钱,那么你就不算是了解卢布和它的意义。如果你明白这一点,你才会对一卢布有所了解,或许也了解其它的事,因为对一事物的了解,紧接着导致对许多其它事物的了解。

  甚至人们常以为(了解)的意思是:替一种新奇或料想不到的现象找出一个名字、一个名词、一个称号或一个标志。这种替不可思议的事物找出或发明名词的做法根本与了解无关。恰恰相反,要是能够把我们所用的字眼去掉一半,也许更有机会去了解事物。

  如果我们反躬自问,对一个人了解或不了解是什么意思,首先必须想到,我们不会使用他的本国语言跟他交谈,便是一个例子。两个人没有共同语言自然无法互相了解。他们必须有一种共同语言,或者他们藉以指示事物的记号或符号必须相一致。不过,假定你跟一个人谈话时,有些字眼、记号或符号,你俩的看法不一致,那么也就无法作更进一步的了解。

  由此导出(你不能既了解又不同意)的原则。在日常会话中,我们常说:(我了解他,但不同意他)。从我们正在研究的本体系观点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了解一个人,你就会同意他;如果你不同意他,你就是不了解他。

  这是难以接受的观点,它意思是说,这难以了解。

  如刚才所说,在人类进化的正常过程中,人有两方面必须得到发展:知识和存在(素质)。但不论知识也好、存在(素质)也好,都不会静止不变地保持着同样状态。它们之中任一个若不是越长越强大,就是越变越弱小。了解可以比喻作知识与存在(素质)二者相加的平均数。它指出知识和存在(素质)二者需要同时成长。只是一方面成长另一方面消减,则不会影响此二者相加的平均数。

  这也说明了为何(了解)一词意味着同意。彼此互相了解的人们,不仅必须具有同样的语言,而且必须具有同样的存在(素质)。唯有如此,人们才可能互相了解。

  人们还有另一个错误的观念---或者是我们时代所特有的---认为我们可有不同的了解,即对于同一事物,人们能够(也有权利)作不同的了解。

  从本体系的观点来看,这就完全错了。我们不可能有不同的了解,只能有一种了解,其它的不是不了解,就是不完全了解。然而,人们常常以为他们自己对事物作了不同的了解。我们天天可以看到这种例子。对于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我们如何来解释呢?

  事实上并没有矛盾存在。(了解)的意思就是对于部分关系到整体的了解。不过,全体这个观念却随着人们的知识和存在(素质)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这再次说明了为何本体系是必要的。人们借着对本体系和有关本体系的其它一切的了解,而学习互相了解。

  如果不谈学校或体系观念,只就一般层面而言,我们必须承认,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不同的了解。每一个人都以他自己的方式,或依照某种机械的训练或习惯来了解各样事物。这完全是一种主观的、相对的了解。唯有借着诸种学校体系与改变素质,才能达到客观了解。

  为了说明这点,我必须回过头来谈谈把人区分为七个种类这个题目。

  你必须明白,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种人与较高等的人之间,有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为大。其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致于从此观点来看,所有的人可被区分为两个同心圆——内圈人与外圈人。

  第五、第六和第七种人属于内圈人;第一、第二和第三种人属于外圈人。第四种人刚好在内圈的门坎上,或者正好在两个圆圈之间。

  内圈又可分为三个同心圆;第七种人位在最里面的一圈;第六种人是在中间的一圈;第五种人则在较外的一圈。

  这种细分现在还用不着我们费心。对我们而言,只要知道这三个内圈构成一个内圈就行了。

  我们所生活的外圈有几个名称,都指明了它的种种不同特征。我们把它叫做(机械圈),因为在那儿一切事物都是发生的,一切事物都是机械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个个都是机器人。它也叫做「言语混淆圈」,因为生活在这圈子里的人,各自使用不同语言,彼此从来没有了解过。每个人对于每样事物都作了不同的了解。

  关于了解,我们得出一个有趣的定义。它是属于内圈人而绝非属我们所有的。

  假如外圈人知道他们彼此并不了解,而且假如他们觉得有互相了解的必要,那么他们一定会设法穿入内圈,因为只有在那里人们彼此之间的了解才有可能。

  各种学校被当作内圈之门户,人们借着它们才能够进入内圈。但是一个人要从他生下来的一圈穿入较内的一圈,他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工作。这项工作的第一步骤就是去研究一种新语言。你也许会问:「我们正在研究的语言是属于哪一种呢?」

  我现在就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它是内圈的语言,也就是人们彼此能够互相了解的语言。你必须明了,我们可以说是处于内圈之外,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这种语言的初步而已。甚至这些初步的知识也能促进我们之间有更佳了解;若没有它们,我们彼此间的了解势必比较差。

  三个内圈各有各的语言。我正在学的是内圈的外面一圈的语言。在较外的内圈里的人学习中间内圈的语言;在中间内圈里的人学习最内圈的语言。

 如果你问我这一切如何加以证明,我的回答是,唯有对自己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才能证明。假如我们觉得,因研究了本体系,我们能够比以前更了解自己和别人,或者譬如说,对于某些书籍或某些观念的了解要比从前清楚一点,尤其是在我们发觉某些事实,显示这种新的了解得到了发展,那么它若不算一种证明,至少也该算是一种可能得到证明的征兆。

  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了解---尤如我们的意识---并非永远停留在同一程度上。它总是上下起浮不定,这就是说,此时我们了解多一点,彼时了解少一点。要是我们注意到自己的了解有这些差别,就能明白先保持较高水平的了解而后又超越它也是件可能的事。

  但理论上的研究是不够的,你必须对自己的素质下工夫并且力求改进。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要了解别人,那么务必牢记这个极重要的学校原理:你了解自己多少,才能够了解别人多少,并且你只能了解那些与你自己的存在(素质)同一水准(层面)的人。

  这意思是,你能够评断别人的知识,可是你不能评断他们的素质。你自己有多少份量,才能看透他们有多少份量。然而人们总是误以为自己可以评断别人的素质。事实上,如果他们想结交并想了解比自己有较高发展的人,那么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以期改变自己的素质。

  现在我们必须回头来研究诸中心、注意力和自觉(记得自己)等项目,因为这些都是导致了解的唯一途径。

  这种把一个中心分为积极性和消极性两部分的区分法,如前所述,在不同中心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除了这种区分之外,这四个中心的任一都可再分为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相当于诸中心本身的解说。第一部分是「机械部分」包括运动与本能,或者其中较占优势的那一个;第二是「情感部分」;第三是(理智部分)。下图指出理智中心各部分的位置。这个中心可分为积极性和消极性两部分;这两部分又各自分为三个部分。这样一来,理智中心实际上是由六个部分所组成。

  六个部分中的每一个又可细分为三小部分:机械的、情感的与理智的。关于这种细分,以后我们会谈很多;不过在此我们先来谈谈理智中心的机械部分。

  把一个中心分为三个部分是极其简单的。机械部分的工作几乎全是自动的,并不需要丝毫注意力。可是就因为这个缘故,它无法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它不会(想),当环境完全改观时,它仍然保持原状继续工作。

  在理智中心里,其机械部分包括了所有印象、记忆和联想等的记录工作。这就是它在正常状态下——即其它部分各在自己岗位上工作——所应该做的全部工作。它既不该回答向整个中心所发出的问题,也不该企图解决问题,更不该做任何决定。不幸地,事实上它老是喜欢决定事情,并答复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它的回答总是偏颇而有限、陈腔滥调、俚语式的措辞、像政党的口号。所有这一切,以及许多我们寻常反应的其它成分,都是理智中心中机械部分的工作。

  这部分有它自己的名称,叫做「造形机构」或者有时也叫做「造形中心」。许多人——尤其第一种人(人类的绝大多数)——一生只以造形机构过活,从没有运用到理智中心的其它部分。这种机构对于所有生活上的直接需要、对于甲种影响的接受与反应、以及对于丙种影响的曲解与排斥,是应付得了的。

  要辨认(造形思想)总是有可能的。比方说,造形中心只会数到二。它老是把每样事情分为两方面: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劳工和中产阶级者、无产阶级者与资本主义者等等。我们可以把目前流行的口号和学说归于这种造形思想,或许也可以把任何时代的一切流行学说都称为造形的。

  理智中心的情感部分,主要是由所谓理智的情感——亦即认识欲求、了解欲求、认知满足、对无知不满、发现的快乐等等——组成,尽管所有这些组成分子本身也能够在极不相同的层面上表现而来。

  情感部分工作时需要全神贯注,不过在这个中心的这部分集中注意力,并不需要耗费任何气力。题目本身就令它神往不移,而且往往藉助于认同;通常把认同说成兴趣或热中、热爱与热心。

  理智中心的理智部分包括创造、建构、发明与发现的能力在内。若没有全神贯注,它就无法工作。不过要在这中心的这部分集中注意力,必须由意志和努力来加以控制与保持。

  这是研究诸中心各部分的主要判准。假如我们从集中注意力的观点来看各部分,马上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处在诸中心的哪一部分。如果没有聚精会神或是心不在焉,那么我们就是在机械部分;如果我们被观察或反省的对象所吸引而专心一意,那么就是在情感部分;若是由意志把注意力集中在题目上不移,我们就是在理智部分了。

  同时,同样的方法也指出,如何使诸中心的理智部分工作。我们可以借着观察自己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及设法对它加以控制来强迫自己对诸中心理智部分下工夫。因为同一原理适用于所有中心,虽然我们不大容易分辨其它诸中心的理智部分。譬如,本能中心的理智部分并不需要任何我们所能知觉到或控制的注意力就能工作。

  我们且举情感中心的例子来说明。现在我不打算谈论各种消极性情感。我们只要把情感中心分为机械的、情感的和理智的三部分即可。

  机械部分包含了最低级陈腐的幽默感、粗俗的诙谐感以及对刺激、惊人表演、壮观盛会等的热爱;多愁善感、喜欢混在群众中成为一份子的情感;对于各种群众情感的喜爱,以及完全消没在下等卑鄙的情感中:残酷、自私自利、懦弱、猜忌、嫉妒等等。

  情感部分可能因人而不同。它也许包括幽默感或诙谐感,宗教情操、美感、道德情操。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可能会引起良心的觉醒。不过若有了认同,结果就不一样,可能是非常讽刺的、嘲笑的、残酷的、顽固的、邪的、嫉妒的——只是比机械部分较不原始而已。

  情感中心的理智部分(藉助于运动与本能中心的理智部分),包括艺术的创造力在内。运动中心与本能中心的理智部分,对于这种创造力和表现是必需的;在它们得不到充分培养或者在其发展上无法与创造力相配合的情形下,这种创造力可能会在梦想中表现出来。这点解释了根本不是艺术家的人的美丽而艺术的梦想。

  情感中心的理智部分,也是磁性中心的主位。我的意思是,要是磁性中心只存在于理智中心里,或只存在于情感中心的情感部分里,则它不可能强大到发生效果,而且很容易犯错或失误。情感中心的理智部分若得到充分发展,也尽了全力工作,它就是通到诸高等中心的一个道路。

  运动中心的机械部分是自动的。所有自动性的运行在日常语言叫做「本能的」运动,皆属于这个部分。此外,在生活中扮演很大角色的模仿和模仿力也属于此。

  运动中心的情感部分主要与运动的快乐有关。对运动与竞赛的喜爱——正常的话——应该属于运动中心的这部分,不过它一旦与认同或其它情感混杂一起,那么就很少在这部分。在多数情况下,对运动的爱好不是在理智中心的运动部分就是在情感中心的运动部分。

  运动中心的理智部分是一种极重要且极有趣的工具。凡是曾好好做过任一种体力工作的人——无论是哪种人——就会知道每样工作都需要许多发明。人必须为他所做的每样事发明出自己的小方法。这些发明就是运动中心理智部分的工作。人的许多其它发明也需要这部分工作。像演员们所拥有的模仿能力,能随心所欲地模仿别人的声音、语调、举止表情,也属于这个部分;不过,较高级或较佳的模仿是有情感中心的理智部分参与的。

  关于本能中心的工作我们还是很不清楚。我们确实知道的就是我们能感觉到且能做观察的,只是知觉和情感这一部分。

  本能中心的机械部分,包括习惯性的感觉在内;除了那些作为其它感觉背景的感觉外,我们往往根本不会注意到它们。本能运动——就这词的正确意义而言,是指所有内在活动,诸如:血液循环、有机体的食物运转、及内在和外在的反射作用,都是属于这个部分。

  本能中心的理智部分不但范围很大而且也很重要。在自我意识的状态或接近这种状态的时候,人是能够跟这部分有所接触的,而且能从它那儿学习到许多有关人这部机器的机能和其潜能。本能中心的理智部分就是所有有机体的活动所依托的心灵--一种与理智心灵相当不同的心灵。

  对诸中心的各部分与其特别机能的研究,需要某种程度的自觉(记得自己)。人若不记得自己就无法做长期的观察工作,也无法观察清楚,以对各中心各部分的机能之间的差异有所感觉和认识。

  对注意力的研究,要比任何研究更清楚显示出诸中心的各部分;然而,这种研究也是需要某种程度的自觉。

  我们很快就会明白,所有对我们自己下的工夫,都是与自觉(记得自己)有关,而且如果没有自觉,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自觉是部分的清醒或清醒的开始。当然,有一点一定要明白:在睡觉中是无法工作的。

转帖自:http://4thway.vip.sina.com

上一章 目录